袁晓燕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早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最早接触家庭教育是在2002年,有一次逛书店,偶尔发现两本特别畅销的书,一本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一本是《哈佛好孩儿刘亦婷》,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不那么好当。
2004年暑假,为了体验生活,我走进一个陌生的家庭,做了一个月的家教。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问题儿童背后的问题在家庭。也是那次经历之后,我在班主任工作上找到了突破口——家访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手机和微信,我常常走到孩子家里了解孩子家庭状况,跟爸爸妈妈谈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因为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再没有难管的孩子。短短半年时间,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由中心排位第十三名一跃成为第三名。
2005年,自己做了母亲。面对一个小生命的到来,突然变得不知所措。于是,买来各种书籍恶补,同时也明白了书本中的知识和现实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父母不同于保姆,不但要承担孩子的衣
食住行,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真正刺激我、让我决心做家庭教育这件事的是2013年我接连接到几起家长兴师问罪学校的电话。一个是状告老师的:“喂,是××学校吗?告诉我×××老师的电话号码,我要问问她,是怎么教育我儿子的,就让孩子考了这么几分?”另一个是状告学校老师及校长的:“喂,是×××学校吗?你们学校老师是干什么吃的?校长是干什么吃的?我儿子的零食被别的孩子偷吃了,没人管是不是?我告诉你,这次我给孩子带的零食可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出了什么事我不负责任啊!”我突然发现,家庭与学校之间什么时候变成了这种充满火药味的关系?
那时候我想,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宣讲团队义务给家长上课该有多好啊!后来,我申请专门去学习家庭教育培训,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成为邢台县第一个有证的家庭教育讲师。在一次次的讲座中,我又发现了不同问题学生及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让人痛心疾首。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我们暂且叫她小百合吧。那是在给四年级家长做讲座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讲座之前,我给各班班主任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孩子们共读《一碗馄饨》的故事,然后做一次写绘,让孩子们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画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参会的家长,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完成。正当我和家长们分享孩子作品的时候,一名坐在教室西边第一排的家长突然站起来,打断我的话说:“老师,我没有。”“没有什么?”“没有收到礼物!”“为什么?”“闺女说,跟我没话说,一句话也没有!”说完,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起来,偌大的教室挤了120多个家长,顿时安静得只剩下他的哭声。我震惊了。于是,讲座结束之后,我跟随这位父亲来到教室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女孩:落寞的神情与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格格不入;瘦小的身体,当看到父亲时,眼里却满含仇恨的目光。虽然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初次的见面仍然被孩子声嘶力竭的控诉、握拳跺脚的痛哭吓到了。我突然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五十多岁的父亲,会在众人面前忍不住哭出声来。回到办公室,我把自己洗好还没顾得上吃的苹果和一本书递给孩子要和她做朋友,她说她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班里的同学只会嘲笑她。她不相信我是老师,说没见过我上课。我答应她会专门给她讲一个故事,如果我履行诺言她就认我这个朋友,我把时间定在一天中午。
那一天午读时间,我提前五分钟赶到教室,却发现她的位子上空空的,我突然很失落,很怕她会请假,因为最近她总是找借口请假,在学校也总是哭,连食堂的大师傅都知道这是个有问题的小姑娘。上课了,她低着头走进教室,直到坐在位子上头才抬起来,当她看到我的一霎那,呆住了,然后低下头显得忸怩起来。我告诉孩子们是她请我为大家讲故事的。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百合花开》的故事。女孩听着听着就哭了,一直哭。那次以后,班里的孩子再不嘲笑她了,有一个孩子在暮省作品里专门为她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野百合也有春天》。
我渐渐了解了这是一个多么敏感而极度自卑的女孩儿。一个五十多岁的父亲和一个哑巴母亲,加上错误的家庭教育,才让一个好好的孩子变得扭曲。她曾说她什么也没有,别人家有电脑,她家沒有,她甚至还逼着父亲马上答应给她生一个妹妹出来。说出来大家可能觉得可笑,我知道,孩子心里真正缺的是陪伴是安全是爱!有人说,你别在她身上花时间了,这个孩子挽救不了,她的心理问题太严重,得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可我不能放弃,这样一个家庭怎么可能找得到心理医生,如果我们老师放弃了,这个孩子这辈子就毁了啊。当孩子跑到悬崖边上,我们必须站出来把他抓住啊!
案例二
还有一个小男孩,我们暂且叫他小刚吧。班主任说这个孩子总是撒谎,总是完不成作业,才三年级就经常跟老师顶撞。没有朋友,爱偷东西,走路从来都是溜墙根,没有走过大路。不管老师如何对他,孩子“软硬不吃”。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童,我首先想到了孩子的家庭。一了解情况,果不其然:父母离异,妈妈改嫁。孩子归父亲抚养,但是,父亲在外地打工根本就不管孩子。小刚平时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经常在小刚跟前哭诉他妈妈多么没有良心,丢下他不管。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乖戾。像这种家庭在农村绝不是个案。学校能做的,就是一遍遍地找孩子的爸爸、妈妈、奶奶沟通,并格外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定时地进行心理疏导。
家庭问题不解决,老师很难弥补孩子心理受到的伤害。家校共育才能培养出健康阳光幸福的孩子。
2017年,工作原因,我调到另一所学校任校长兼中心业务校长。这是一所连续四年排名倒数前三名的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多数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儿童、问题儿童特别多。
到新学校的第二个月,我决定针对六年级学生家长召开家长会,很多老师表示怀疑,说:“你刚来,不了解情况,这里的家长太难打交道了,而且离学校又远,爷爷奶奶居多,上次开家长会,全校一共才来二十几个人。”在众多的质疑声中,我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信这个家长会必须开,以《志存高远,扬帆起航》为主题的家长会如期举行,参会人数高达90%,当一个孙子把自己写给爷爷的诗歌亲口读给爷爷听的时候,孙子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爷爷更是泣不成声。留守儿童的心酸或许只有他们最清楚。
当我要求孩子给父母鞠躬表示感恩的时候,面对一身酒气的爸爸,儿子说什么也不弯腰,更
不会跟爸爸拥抱,他无声地控诉着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对孩子的
伤害。
笑声、哭声和离别时殷切的叮嘱声,都告诉我,这次家长会是成功的。
接下来,我又邀请专家给全校师生上了一次家庭教育讲座,第一次让家长们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随后,我成立了面对全校家长的“新父母论坛”微信群,各班班主任也建立了自己的班级的交流群,从最初的关于教育升学的交流到如今,我和老师带领家长一起共读孙云晓的《习惯养成有方法》,并请专业人士讲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该如何预防,还请资深的老教师给大家讲解择校问题、幼小衔接问题等等。有时候家长也帮忙监督学校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及时帮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刚到新学校不久就有几个家长找我反映以前学校食堂问题,我了解情况之后,一方面督促食堂整改,另一方面也通过在微信群里发布孩子就餐打饭的照片及乱扔馒头包子的现象,请家长共同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是包餐制而浪费粮食。食堂的大师傅看到浪费现象没有了,做起饭来也更尽心了。一场关于食堂的风波,悄然化解。
还有这所学校多少年都没有穿过校服,几任领导都说这里穷,家长都不定,怕老百姓告状。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利用开运动会的契机,把别的学校穿校服进场的照片和自己学校没有穿校服进场的照片对比着放到新父母论坛群里,结果不费一点口舌,学校校服征订成功。
另外,我还把孩子们点滴的進步,通过微信群告诉家长,比如运动会孩子取得好成绩,比如讲故事比赛我们取得二等奖、征文比赛获得三等奖,这些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极大地鼓舞了人心。短短三个月的工夫,家校之间都是一条心。工作开展起来也得心应手。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对一切人都有用的科学。下面的话也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有点夸大其词: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础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这段话在我接触了无数个问题儿童之后,被奉为圣言。是啊,只有家长素质真正提高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唯有家校共育,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县北小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