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立山
凤溪玫瑰:一个新型乡村的萌芽部落
文金立山
↑凤溪玫瑰
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这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换句话说,当人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想把乡村建设成为有乡愁记忆、能创业、能生活的理想家园,那就能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及本地人回归田园。
20年前,从中国的小县城桐庐出发,潘军先到杭州,途经北京,最后把自己的坐标定位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并且生活水平较高的加拿大。20年后,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还是这条路,他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从加拿大到北京,再从杭州到桐庐,他觉得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他回家。
“女儿7岁就跟着我移民加拿大,现在每次回来我就问她‘这里比加拿大好吧?不比加拿大差吧?’……我就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当地的村民能够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西方的文明,甚至超越西方文明。”说这番话的时候,潘军的目光是犀利的,他似乎已经清晰地洞察到中国乡村实现腾飞的时间节点。作为80年代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之后又多年从事农业研究、留学海外的他来说,对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情怀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回来,是必选题。
和潘军完全不同的是黄伟舜,他选择回来的时间要早得多。出生在桐庐芦茨村的他,自小就有一种对乡村、对富春江的情节。在北京漂泊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带着他的北京媳妇何怡帆回到了芦茨。先是替媳妇盖起了芦茨土屋,这个长三角地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再因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了石舍香樟部落,一个坐落在幽幽青山间、潺潺溪水畔,蕴藏着石舍学校的“梦想乌托邦”。他脑子里燃烧了20年的梦想——让富春江更美丽,让乡村发展具有自己的灵魂——持续在石舍村千年的大樟树下不断生发、枝繁叶茂。
然后,潘军和黄伟舜相遇了。殊途同归的他俩一拍即合,要在石舍香樟部落的基础上再造一个升级版,一个田园综合体的新型社区样板。如果说芦茨土屋是梦想的1.0,石舍香樟部落是梦想的2.0,那么升级版凤溪玫瑰部落就是梦想的3.0。在他俩看来,这件事情意义重大,不仅是个人情怀的投入,更是一群人共同梦想的升华,中国梦的实践。
在今年桐庐县的“两会”上,潘军作为政协委员抛出了提案。他认为,“凤溪玫瑰是三产融合的,环境变好了,又有了产业的支撑,让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村的文明程度也会显著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里打造成为桐庐县三产融合的样板,甚至,全省、全国的样板。”
黄伟舜从抽屉里翻出的一本证书,揭示了凤溪玫瑰部落的与众不同。这本由桐庐县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组织印发的《成员股权证》把农民作为共建共享的主体牢牢锁定在收益分配的人群中。将来,这里的村民1800多人,加上被乡村生活吸引而入股的200多新凤溪人,将组建起一个有乡愁记忆,有合理空间布局,有公共配套设施,又有人气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社区家园。
这里首先有一产农业,有智慧型家庭农场,生产大马士革玫瑰、蓝莓、水稻、油菜、玉米、红薯和各类蔬菜,并且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平台形成集约化模块化的生态循环农业;然后有二产加工业,从种植到园艺,从花瓣到精油,从花朵到果酱;接着是三产服务业,休闲观光,有机食品采摘,还有创意生活的体验与分享。三产之上的凤溪玫瑰还有独一无二的石舍学校,赋予了部落灵魂的气息。
如今,三产融合的雏形已经在凤川街道三鑫村初显,三个好似好莱坞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巨型建筑错落田间。它们的名字分别是爱壳、谷壳和美壳,它们的功能分别是接待中心、美食中心和创意中心。
“以前这里都是田,抛荒的现象也有。后来村里觉得这个项目不错,就鼓励大家流转土地。现在已经流转了近千亩。”王田鑫是三鑫村党委委员,他对凤溪玫瑰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收益看在眼里、喜在心底。“稍微年纪大点的农民,工厂里都不收了,现在每年能够拿700/亩的租金,并且每年递增。每月还有打工的收入一两千,已经非常不错。接下来村里还要以合作社的形式入股项目,收益会更多。”
① 玫瑰护手霜
② 玫瑰浴盐
③ 玫瑰鲜花饼
71岁的李林全对自己能够在家门口发挥余热非常满意,退休了以后本来只能打打麻将打发时间了,现在还可以继续操持自己拿手的农活,用先进的机器除草,生活一天比一天更有了盼头。53岁的李福顺曾经在杭州玉皇山管理处从事山林文保管理工作,现在,他也选择回到家乡,对于将来的三鑫村,他只是反反复复用最淳朴的语言强调“这里好,生态好”。
而潘军和黄伟舜已经为将来三鑫村农民的发展规划好了清晰的路线图:三分之一按照坡地村庄的政策做主题民宿,就像芦茨土屋;三分之一做农村养老,让普众的城里老人每年花三万五万到此定居;其余的三分之一直接在部落务工,成为合伙人。这样算下来,将来每年能够给每个农民增加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
如今的凤溪玫瑰虽然还处于启动阶段,但已经吸引了不少新移民,有北京的,上海的,杭州的,还有本村的和外村的年轻人。
皇甫海顺是回归凤溪的元老了,现在负责项目的建筑和农业。2014年的那一天,他正在村口干着他的活,把“浪漫三鑫”四个字竖立在村口,这时候黄伟舜走了过来,一眼看中了他的才能,就把他这个人才“挖了过来”。
类似的人才还有很多。张少萍现在的身份是凤溪玫瑰的经理,打扮入时的她一年前还在桐庐经营一家服装店。发现家门口的建设越来越好了,而且干的是那么特立独行的事,她毅然决定回来上班。“我们好几个小姐妹都一起回来了,一起做甜品,玫瑰花饼,还有蓝莓酱。”一说起现在干的这些事,她就显得兴奋,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能学到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能,虽然很累,但是每天睁开眼睛就想往部落跑。
↓部落里的“蓝蜻蜓”
凤溪玫瑰的驿站里,一群90后在忙碌着。他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把农场里的玫瑰花等有机作物加工制作成玫瑰系列产品,包括玫瑰花茶、玫瑰酒、玫瑰鲜花饼、玫瑰纯露、玫瑰护手霜等。陆潇学的是餐饮管理,曾经在必胜客和德克士做连锁管理,现在手中调制的是一锅蓝莓酱;潘志英学的是西点,大学毕业之后直接来到凤溪,现在每天的工作是熟练地捏制着蓝莓饼;陈梦燕学的是精细化工,现在干的是有点跨界的新媒体传播。对于他们来说,每天接触到部落里各种有趣的人和事,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玫瑰采摘
比如,在这里,你每天可以听花开的声音,与萤火虫说悄悄话;比如,在这里,你可以用刚从竹林里砍下的竹子做成餐具,用五彩植物汁液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米饭;再比如,在这里,在山野间、竹林下,你可以见证自然界传奇大迁徙的帝王蝶从虫卵到振翅的蜕变。
↓石舍学校
黄伟舜对理想中部落的框架是这样构思的:假如一个做媒体的年轻人来到凤溪玫瑰,他可以每天在这里做直播,做内容传播,这是他的事业,并且做到卓越。假如他有家庭,他的妻子可以在这里优雅地生活,有艺术,有美食,可分享,他的孩子可以在这里尝试接受纯粹的教育,被鼓励做让心境更美好的事,被启发成为真正的自己,被赋予一种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如果他有父母,他们或许不在营地里生活,但他们可以在村子里居住,每天吃的是来自部落的有机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
在潘军和黄伟舜的设想里,不久的将来,凤溪玫瑰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到那时,不仅仅在桐庐,在北京、广东、海南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可以复制这种乡村文明的模式,让部落成为联盟,让更多的中国人在乡村诗意地生活。
凤溪玫瑰部落只是一个村庄,桐庐有多少个村庄,中国有多少个村庄,地球又有多少个村庄……循着这种形态、生态和心态一路走下去,未来,中国的乡村会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传承五千年,绵延两万里——乡村兴则中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