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服务业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分析

2017-08-30 11:01周亚君韩爱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溢出效应

周亚君+韩爱华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31个省市区2010年及2015年的体育服务业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体育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文章实证研究了体育服务业存在的空间关联机制,分析认为体育服务业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体育固定资本投资、体育从业人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以及人均体育消费对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作用机制,培育体育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有利于体育服务业区域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服务业 空间关联 溢出效应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体育用品及衍生品的大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体育服务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本文探讨了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区域体育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体育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内外研究落脚点集中在体育产业政策发展、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总的来看,体育服务业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体育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体育服务业质量标准与监管体制、体育服务业低度均衡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而基于现有文献,尚未发现区域体育服务业空间互动关系与地区溢出效应的研究,尤其是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主要貢献为: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研究区域体育服务业存在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分析区域间体育服务业存在的空间互动关系,最后对体育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理论机理及数据来源

(一)理论机理

由于各地区体育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地区体育服务业发展主要是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增长促成的。新增长理论认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来带来的技术进步,或者来自“干中学”的人力资本积累。体育服务业由于区域间体育产业的交融产生相互影响,某地区的体育服务业发展不仅取决于该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还受到相邻地区体育服务业影响,不仅周边地区关系紧密存在空间相关,体育服务业空间互动关系产生的局域空间溢出与全域的空间溢出,决定了体育服务业非均衡增长模式。体育服务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升级发展来自于对发达地区的技术模仿,通过具有外溢效应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空间因素,落后地区模仿发达地区的体育服务业特征维持发展,因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由于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呈现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体育服务业不仅表现为内部规模经济,也存在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外部规模经济,对其他地区的体育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体育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地域运动,吸引人才、技术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促进体育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得到两个命题:

命题1:省域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关联与空间互动关系。

命题2:省域间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31个省市区2010年、2015年体育服务业数据,体育服务业范围的界定结合《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标准》、《2015年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统计指标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体育服务业各子系统地理邻近与现代服务业特征相似时,地理邻近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服务业特征相似体现了体育资源的互补。文章选择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受到体育资源禀赋、产业集聚和产业政策等因素约束,选取体育固定资本投资(FCI)、体育从业人员(SPR)、人均体育场地面积(SGA)以及人均体育消费(SCP)等因素影响,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体育服务业空间相关分析

(一)空间全局相关分析

我国体育服务业增长潜力巨大,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区域互动关系,将有利于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表1为2010年与2015年以距离倒数为权重矩阵的体育服务业MoranI指数及检验。体育服务业都存在随距离变动的空间相关性,0—500公里为带宽的MoranI指数由0.219增加到0.438,0—2000公里为带宽的MoranI指数由0.019增加到0.176,其他窗宽的MoranI指数也存在类似的特征。以500公里为带宽,距离越远空间相关性越弱,当距离超过2500公里带宽时,MoranI指数由正变负,并且变得不显著。总之,纵向上看体育服务业空间相关性增强,说明从体育服务业的兴起到体育服务业完善,体育服务业空间互动越来越紧密,有利于体育服务业增长潜力的发挥,纵向上看,体育服务业空间相关性随距离衰减特征明显,也说明了体育服务业的辐射范围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不利于区域体育服务业整体发展。

(二)局域空间相关分析

MoranI指数测度的是全局空间相关性,有必要从局域Moran散点图考察全局指标所不能反映的“非典型”特征。不同区域空间关联的特征不同,以带宽为500公里测度2010年与2015年我国各地区体育服务业的Moran散点图。由于2010年与2015年体育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差不大,以2015年为报告期分析体育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与局域空间关联性特征。按照体育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大小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的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上游产业中的赛事运营、场馆运营、俱乐部运营都好于其他省市地区,体育服务业的配套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广东省位于第二梯队,源于该地区是较为发达的体育制造业基地,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都居全国前三,同时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省都居全国前列。第三梯队省市有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竞技体育、体育赛事等活动拉动了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制定产业布局时重视体育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比如四川的“一极两带三区多园”的体育产业区域布局。其余省市位于第四梯队,这些地区的体育资源要素禀赋薄弱,体育服务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图1为2015年体育服务业Moran散点图,第一象限为体育服务业高高集聚区(HH),第二象限为体育服务业低高集聚区(LH),第三象限为体育服务业低低集聚区(LL),第四象限为体育服务业高低集聚区(HL)。只有8个省市位于存在扩散效应的高高集聚区,0个地区位于存在过渡发展态势低高集聚区,22个位于低速增长的低低集聚区,1个地区位于存在极化效应的高低集聚区,体现了地区体育服务业差异较大的“非典型”特征。因此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地理空间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命题,体育服务业存在空间关联机制。

体育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表2报告了2010年、2015年空间模型回归结果。2010年体育服务业空间溢出系数(Rho=0.143)较2015年体育服务业空间溢出系数(Rho=0.176)小,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区之间存在空间互动关系,周边地区对本地区的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响应,2014年周边地区体育服务业每变动1%将带动本地区增长0.143%,随着对体育产业的重视,2015年周边地区体育服务业每变动1%将带动本地区增长0.176%,增加了0.033%个百分点。正向溢出效应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融合,渗透体育相关的衍生品,产业扩大市场规模,并且各地区争相争夺优势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区位优势驱动体育服务业依托体育产业向集聚的规模经济发展,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内外部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因此体育服务业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验证了第二个命题的成立。

其他解释变量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首先,2010年体育固定资本投资每增长1%,体育营业收入将增长0.186%,2015年体育固定资本投资每增长1%,体育营业收入将增长0.197%,固定资本投资对体育服务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次,2010年体育从业人员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086%,2015年体育从业人员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303%,体育从业人员对体育服务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体育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较2010年增长19.84%,随着体育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体育衍生行业的拓展,体育从业人员成为拉动体育服务业增长极,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业务活动辐射范围广,对周围地区和人产生宣传效应,能够带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204%,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263%,说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对体育服务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促进作用明显、拉动程度呈现稳态增长。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体育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体育场地的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培育体育消费热点,促进体育服务业盈利模式更新。最后,2010年人均体育消费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668%,2015年人均体育消费每增长1%,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将增长0.848%,对体育服务业影响程度大且增长幅度大。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31个省市区2010年及2015年体育服务业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体育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分析了体育服务业存在空间关联机制,其次从空间溢出效应角度分析认为,体育服务业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域体育服务业实现增长极发展。体育固定资本投资、体育从业人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以及人均体育消费对体育服務业发展存在正向作用机制,培育体育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有利于体育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区域之间的体育服务业空间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在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的同时加强沟通与配合,跟踪体育产业发展前沿,建立区域示范效应,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促进空间互动协作,形成区域内与区域间互惠互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态势。缩小体育服务业区域之间的差距,形成跨区域合作、利益协调一致态势。沿海发达地区体育服务业较为发达,增强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扩散效应,对国内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将促进我国体育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欠发达地区建立合作共赢战略联盟关系,借助体育服务业即时消费的特点,带动落后地区从零增长极向创新增长极跨越发展。国家层面做好体育服务业统筹规划,避免区域体育服务业同构化、地方保护与恶意竞争,打破区域行政边界,消除行政壁垒,实现人、财、物在地区之间高效配置,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发挥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体育服务产业。

第二、加强体育服务业投入,配套基础设施培育体育消费热点。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体育消费在生活性消费的作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对体育服务业在产业中的影响,拓宽体育服务业渠道。大力推进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培育休闲体育、竞技表演,推动体育旅游与体育传媒等产业宣传融合发展。多管齐下发挥体育服务业的空间溢出作用,促进体育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湖平,郑芳,童莹娟等.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9)

2.郑志强.我国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

3.宋昱.体育产业的集群发展研究:我国的经验与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8)

4.魏火艳.区域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实证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2)

5.郭恒涛,李艳翎.体育用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的演变和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0)

猜你喜欢
溢出效应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辱虐管理溢出效应浅析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产品伤害危机背景下竞争品牌间负面溢出的非对称效应研究
基于博弈模型的农超对接契约设计与选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