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摘 要:话语权隐含着权利和权力双重意蕴,思想政治教学通过话语权取得其教学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主动设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权建设的若干路径,以推进其话语权建设。
关键词:高校;话语权;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52-0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1]这一重要论断,一方面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直面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足,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亟待加强的必要性,为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学话语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话语权与思想政治教学
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话语,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权力斗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话语实践利用了那些孕育了特殊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习俗,而这些习俗本身,及它们之得到表达的方式是斗争的焦点。”[2]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认为:“人造语只要还没有流行开,创造者还能把它控制在手里;但是一旦它要完成它的使命,成为每个人的东西,那就没法控制了。”[3]福柯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关联的具体言语方式,是“一个置于复杂的社会力量和关系领域中的经验现象”[4]。在以上西方学者看来,话语权不仅仅指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而是延伸到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成为人们追求现实利益的上层建筑的伸张和诉求。
在笔者看来,话语权至少包含两层密切相关的含义:一是指“权利”,即通常所说的语言表达或言说自由,这是从语言外壳层面,强调言说者的言论空间的物质存在;二是指“权力”,它是不同的表达主体在语言交流的环境中,试图统摄异己的言语,形成一种思想竞争态势,最终结果表现为优胜者占据一定的优先发声的在场资质,劣汰者处于附属地位或者退出缺场。两者之间密切相关,话语“权利”是话语“权力”的前提和基础,话语“权力”是话语“权利”的延续和保障,两者均为了一定的现实利益,构成相应的思想意识表达。
具体到思想政治教学领域,话语权体现为:在实践层面,思想政治教学通过具体的形式、内容、载体与环境的设置和组合,形成实际的双向复杂多主体错层互动的教育教学环节与链条;在交流层面,思想政治教学通过教育者信息发出、选择、接收、认同、反馈、强化等多种环节,帮助受教育者建构思想逻辑,印证、比较、辩驳、辨析不同观点,达到明辨是非、破除偏见,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在情感意志层面,思想政治教学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借助德育榜样示范,辐射思想逻辑缜密、道德情操高尚、人格气质魅力,用丰富鲜活的个体正能量标本,激发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引导情感共鸣、强化意志坚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权建设的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处心积虑争夺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制高点,形成事实上的话语霸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处于弱势甚至失语的尴尬境地。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势推进,人们的经济利益分化、阶级阶层结构重组、思想表达多元化、政治观念多样化等使得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复杂多变的严峻局面。各种国际国内西方文化思潮竞相发声,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严重混淆了人们的政治和思想视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沉重的压力。加上现实中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正处于转型之中,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局面,诸如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载体多样性、路径多途性等尚未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阵地失守危险,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权建设亟待加强。
1.國家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的迫切需要。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全球政治制度长期面临西强东弱的不均衡态势,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头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时刻不能懈怠放松。从国内经济建设看,我们必须借鉴西方市场文明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借此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市场经济自产生至今始终与资本主义制度文明互生共长,由此西方学者将两者的优势吹捧到极致,并结合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断代分析,刻意制造“修昔底德陷阱”,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针对拉美发展中国家发展受阻,刻意宣扬“中等收入陷阱”,试图阻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势头,制造我国国内矛盾。在政治领域,大力污蔑和中伤我国政治制度,抬高西方政治制度,鼓吹价值中立的普世价值论,宣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高校成为西方学者争夺的主要场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旗帜鲜明地昂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2.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以自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浪潮,深刻影响着广大网民的生活,尤其是随互联网出生的青少年群体,与之形成了时空的天然嵌合。信息技术依靠其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迅速占据了社会信息交流的各种平台,依靠其信息加载的无限潜力,将丰富鲜活的现实图景便捷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深受网民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成为资深网络受众对象,无论是在场时段、参与热度、介入深度,他们都成为网络互动的主力军。新媒体技术给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布下了诸多思想观念的陷阱,导致他们摒弃理想的崇高、舍弃道德的奢侈、处于信仰的迷茫。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技术实现有效对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在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引领,是高校思政同仁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等战略布局与发展理念。面对党和国家的近期目标,搭乘中国道路滚滚向前的列车,在中国梦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期目标等有利的国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但是,国内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多变态势,如何凝聚改革共识,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引领社会发展前沿的时代使命和职业担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权建设路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主动设置,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通过话语权强化、优化取得其教学实效。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权建设的若干路径,以推进其话语权建设。
1.教学主体话语权建设。在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学主体凭借信息垄断或者信息优先取得序差优势,加上传统信息发布平台与制度权威,在教学话语权方面享有先天优势,而受教育者由于主体性发育不够成熟,在话语权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制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通过简单的移用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资源,采用灌输手段,就能轻而易举达到教学目的。随着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追求自由、平等、多样化的利益需要,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原有的简单主客体教学模式,而代之以非线性复杂主客互动教学模式。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教学主体必须实现深刻的角色转换,由宣传教育简单发布者转为思想的诠释者、政治引领者、管理服务者。教师必须提升教学理念,扩容知识视野,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点击学生思维痛点、疑点、难点,观照学生的话语特色,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2.教学内容话语建设。教学内容是教学话语的沉淀和依据,是教学实践的前期预案,也是教学话语发挥的理性框架。需要强调的是,部分教师将两者合二为一,教学中直接照搬教材,即所谓的照本宣科,这就剥离了思想政治教学所包容的丰富生动的历史与现实图景,留下了教育者枯燥的教学独白,严重窒息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生命力,以致有学者呼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我们首先要明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教材是“源”,教学是“流”,没有教学活水滋润,教材就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教材源头导向,教学就会无的放矢,随意漫流。因此,教师必须读懂吃透教材,把握住教学的“规矩”,然后结合学生、学科和时代实际,进行圆融发挥,做到让教学既有理论的“骨感”,又有现实的“丰满”。
3.教学话语平台建设。教学话语平台既指现实平台,又指虚拟网络平台。前者主要指课内教学话语展开,包括课内理论教学话语生成,以及课内实践教学话语互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比较注重这一平台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后者主要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建设,包括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学平台以及校外网络思想政治教学平台建设。应当指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虚拟平台建设方面尚不够完善,许多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形同虚设,更新严重滞后,缺乏吸引力,远没有校外网络平台的受众面广。应当大力加强校内外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实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加大投入,培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V和意见领袖,在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BBS、网络社区设置思想政治信息把关员,在学生思想困惑又乐于表达的虚拟空间进行积极引领,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教学无声话语环境建设。无声话语意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教学环境的设置,国家纪念馆、各种节日庆祝、社会公益活动等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在宣扬他们的制度规制、主流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极大增强了德育实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感化效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现实实践养成,造成理论与实践某种程度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最终要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社会践履,知识不等于能力,理论的知晓并不意味着情感自动激发和意志自在坚守。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必须坚持阵地意识,在自己的学科和教学领域编制无声话语网,温暖一个群体,通透一处疑惑,将自身的正能量辐射到力所能及的角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4〕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