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桂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对化学课的学习,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对于刚升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的世界充满未知,他们既充满好奇心,又感到迷茫。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推出结论,以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知识得以升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虽然学生在八年级接触过一些物理实验,但是其实验操作能力还较差,对实验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看”和“说”的层面,进行实验操作时就蹑手蹑脚、无从下手,不能得心应手。化学教师要如何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呢?
一、实验前精心准备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一环。许多化学现象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没有实验,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因此,对每一节实验课,教师都应该仔细规划、认真准备,一定要保证实验操作步骤规范,突出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对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教师在课堂前就要进行多次的尝试,以便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对应措施,进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相对较低,部分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操作程序复杂、难度也较大,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演示操作。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其辅助作用十分明显。演示实验如果操作规范、通俗易懂,课堂气氛将更加活跃,学生学习便会兴趣盎然,学生的被动观察就会变为主动思考。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的同时,演示实验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宏观概念及微观概念的区别,使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更容易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必须做到:充分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操作步骤规范,尽力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如果实验现象模糊不清,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不浓厚,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由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布置课后实验习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参加化学反应”的含义不甚理解。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让学生理解“铁钉仅有一部分参加化学反应,具体表现为铁钉一部分表面变红”,从而为学生理解“参加化学反应”提供具体化的事实依据。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特别喜欢动手做实验。学生越喜欢实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就越快。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课堂平台,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无限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只吸管和一个盛有适量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然后让学生向里面吹气,观察其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结论。
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驗之外,还需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感受化学的乐趣。例如,在进行“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差别”探究,首先可以创设学生体检时测定肺活量的情景,提出“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得出“二者中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的含量不同”的初步结论。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验证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利用木条燃烧时间的长短来比较氧气含量的多少;用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比较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用干燥的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多少来比较水蒸气含量的多少。最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案并动手操作。以生活背景,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并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