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做老师很多年,和学生相处久了,我总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重生的自己,所以,从不敢怠慢自己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守护他们,善待他们,栽培他们。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觉着对得起自己。同时我也深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近日,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书,对于“激励”的话题,我又有了意外的收获。于老师阐述了自己从小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步成长的,四年级曾因为老师给自己写的大字画了双圈,以示点赞,从此喜欢上了书法;也曾因奖状上一句鼓励的话,从此学习更加勤奋;初一时又因作文本上老师的一句点评“此文有老舍风格”,让他有了想当作家的梦想。激励教育给了他永生难忘的感动,让他也在自己一生的从教生涯中,用“激励”唤醒了无数孩子的心灵,并收获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我原本也是以激励学生为教育乐趣的,可是走进于老师的教学世界,才知道原来“激励”是需要我们带着思想去实践的。针对如何有效激励,他总结了三条原则,细细解读,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契机。
首先感悟较深的是“针对性原则”。于老师认为激励要有的放矢,既要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又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我阅读了他的教学实录,发现面对有弱点的学生进行有效鼓励这一点确实需要为师者有师心,有智慧。这方面我也确实感同身受,因为我每接一个班,都会潜心研究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做,激励才会彰显出“针对性”。
我们班的一名女同学,平时学习动作慢,写作业很拖,花了大把的时间,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有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炉,她无法承受低分给她带来的冲击,趴在桌子上哭了。看到这一幕,我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拍她的背,给她安慰,之后我又把她叫到办公室,了解原因。原来她迷恋画画,所以每天晚上即使作业没有完成,她也要熬夜画画。我帮她分析了这样做的害处,建议她进行调整。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杨琦同学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她的绘画水平很高。看看我们班的黑板报,每一期都因为她唯美的图画而得到学校的嘉奖,在我们中间,有这样绘画才能的学生不多了,我们应该给她鼓励的掌声。”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里,杨琦的脸上有了阳光,眼睛也明亮起来。现在,她虽然也会有考试不如意的时候,但是,绘画能力超强的她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了,努力奋斗成了她的进行时。
还有一位男同学,他语文基础很薄弱,每次都为语文成绩而懊丧,可是我发现他周记写下的文章特别有才气,有思想,感情真,淳朴中透着浓郁的芳馨,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让你如饮芳醇,我从心底欣赏和佩服这个孩子。记得有一次他月考成绩很不理想,我看他眼泪汪汪的样子,不知怎么安慰他,毕竟成绩的差距比较大。我知道他已经有心理障碍了,加之在乎同学的目光,他一直都不够自信。可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哀伤里,对他的学业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我就不断地寻找到机会带他走出自卑。终于,我抓住了一次班会课的机会,让他在课堂上把自己周记读出来,刚好这次的内容就是关于他对语文成绩的心理认识的,他用近乎低沉的声音倾诉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听的人都不禁为此动容了。我借势在学生面前表扬他:“有这样的文笔,有这样的至情,有这样的深刻的认识,语文一定学得好,别灰心,每个人都需要在起伏中历练自己,现在就是生活在考验你,你笑着迎击它,你就赢了。”接下来就让每个同学都对他说上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我看着被感动和激励的他脸被照亮了,一脸的灿烂。在我的激励下,他的语文成绩渐渐提高了。
我的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都是在我这样不断的激励中逐渐改观的。
其次是实指性原则。于老师说:“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朦胧如诗似的评价,学生听不懂,不得要领,更不能把“预设”好的评价语,在课堂上硬套,这样激励的作用也不会太大,因为它不是发自老师本人的内心。”比如可以说“你真棒”,“你表现很好”,但一定要说出“棒”在哪里,“好”在哪里,這样说就有“实指性”了。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
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它对我们课堂的评价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其实是很愿意去表扬学生的人,很多时候希望给他们鼓励,他们开心,我也舒心。可是听了于老师的分析,忽然觉得之前和学生所说的很多表扬的话都变得空泛无力了,究其原因是我对学生表现的实指性认识并不到位,所以才会流于空泛。认识到这一点,我对自己课堂很多的评价语做一定的调整。把原来的“你回答得很精彩”再追加“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把原来的“你作业完成得很棒”再追加“版面整洁,步骤完整,条理清晰”;把原来的“你的朗读很好”再追加“流利、生动、准确”。对比之下,这样的激励应该更有实指性指导作用。
受启发最大的还是引领性原则。于老师认为: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不只停留在原有的行为层面的认可上,还对学生自身后续的行为,以及其他的学生的认知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这样的激励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提升。
不知为什么,读到这个内容时,脑海中总能浮现一些熟悉的镜头。我记得刚接手这个班时,我的课代表把组长收上的作业一本一本都翻到我该改的那一页,当时很感动,就在班里表达了我的心声:“我真感谢我的课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她都为我翻好到我需要批改的一页,浪费了她的时间,却解放了我。”我的引领性激励很快就起到效果了,收作业的组长以及其他的课代表都相继向我的课代表学习了。
还有一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和责任感,我进行了一次作文评改的训练,先在黑板上把评改的要求落实好,然后同桌之间先互改,之后再交给我改。有几个学生改得特别认真,比我批改的还细致,我就在讲评的时候表扬他们:“这几位同学批改的作文,连一个错别字都不肯错过,任何一个优点,哪怕一个词用得好,他们都圈出来了,而且加了眉批,总批写得比我好。这叫对别人负责。”没想到,表扬之后,全班的学生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记住了我说的话,都朝着榜样的方向努力了,一次比一次改得认真,改得让人佩服。这样的批改,让学生收获了能力,体验了责任。 这样的激励,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学习。
不知不觉中,我在教育实践的细节里找到了种种于老师践行“激励”的痕迹,阅读他的心得,揣摩他的做法,却又让我明白了,教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正是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我想,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我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