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武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强调了语文教材的例子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语文教材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和功能——不需要教。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材的这些例子为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服务呢?关键是如何使用教材例子的问题。其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巧用教材为例子的好方法。
举一反三,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中一个例子的教学,能使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对于学生来说,以一个例子或一个知识点作为基点,通过这一基点寻找出更多的思路或解题方案,从而求得更多的结果或答案,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上,举一反三的教法常采用围绕某个问题,探索多种不同思路或答案。例如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琵琶女弹完一曲,接着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对其理解就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引导,从而寻求答案:照应上,与开头的“夜”“船”“月”相呼应,结构上完整无缺;行文上,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荡开一笔写环境,层次分明;描写上,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从而衬托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举三反一,对于教师来说,即教师教学了一个单元、几篇同体裁的文章或是一些相似例子等,从中为学生概括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对多个例子的学习理解后,异中求同,并探索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得到整体性的统一认识,并發现新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都能发挥其启发式作用,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它们在思维上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研究对象上,举一反三立足于单个掌握,举三反一则着眼于整体认识;在思维方法上,举一反三主要采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举三反一主要采用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归纳思维等;在推演过程中,举一反三是由个别到个别,由特殊到特殊,举三反一是由个别到普遍,由特殊到一般;在思维方向上,举一反三是辐射性,由一个“点”推及多方,举三反一是聚敛性,由众多的“路”归向一点。由此可见,举一反三虽妙,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举三反一虽好,也有其不足之处。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总比不上综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对其进行综合的运用。
譬如,在三步比较教学法中,就可以综合运用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三步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把比较教学法细分为导异比较、求同比较、归纳比较三个步骤的系统教学法。首先是导异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将看来没有多大差别的知识或课文,从其特殊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导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是属于举一反三。如在教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杜甫《春望》,体现二者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相同主题中分析二文在语言、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其次是求同比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寻异比较之后,又引导学生从其共同性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是属于举三反一。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我列举了《范进中举》一文,并引导学生:范进在三餐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参加乡试呢?多数学生能立即想到这是因为范进热衷科举,是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于是在比较中学生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但其中一个原因也正如《范进中举》一文所体现的一样,是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残害,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最后是归纳比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是对寻异比较和求同比较的综合利用,是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有机结合,在比较过程中思维形式是双向的,思维的结果带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这种教法,让学生的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锻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较大的培养作用。
可见,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综合使用的好处和特点。在综合运用时,往往是先举一反三,多向考虑,然后再举三反一,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能让学生的认识迅速上升,有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消除教学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科学地以课本为例,实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