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清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的时代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心仍然是发展;绿色发展坚持发展的人民主体地位,为百姓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发展实施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推动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通过新的体制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规划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又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指引我们克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难题和环境难题的新理论,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也适应了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之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不断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其核心仍然是发展问题。但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科学的发展、有质量的发展,它包含绿色和发展两个方面:其一,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重任难以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也无从谈起。特别是目前我们仍有很多地区、很多人口仍面临脱贫的艰难任务,我们经济社会、地区之间发展仍然很不均衡,所以,发展仍将是一个长期的主题。其二,绿色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解决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造成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绿色发展更加重视自然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及其关系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失去了生态环境的支撑,生产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但长期以来,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过度重视社会生产力,忽视自然生产力,甚至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对立起来,不计代价、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以换取经济的发展。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却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为代价。自然生产力受到巨大伤害,反过来又制约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绿色发展,首先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发展观强调,生态也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而且随着人们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的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正是在此意义上,2016年习总书记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地区冰天雪地的环境是其他地区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发挥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优势,打造冰雪文化,发展冰雪经济,也是一种新的发展优势。其次,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发展原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最高的产出效益,注重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次,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加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把被损害的、被破坏的生产力恢复起来。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②。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进步和解放的历史。任何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出现,首要就是解决生产力持续进步的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传统发展观念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些重大危机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兴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发展必须是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自“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来,国际社会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可以说,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其一,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绿色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用科学绿色的理念、智力、资本、技术、制度来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解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了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型。
其二,绿色发展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绿色发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克服了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传统发展观念,推动经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三,绿色发展引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大力培育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等的大发展,是重要的新興产业力量。
(二)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
绿色发展是更加依靠创新实现的发展。绿色科技、绿色发展路径、绿色体制机制的创新,无疑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是绿色科技的创新。技术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创新方式。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努力攻破一批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依靠绿色化技术变革,调整、优化及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进步,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发展路径的创新。绿色发展实现了发展方式和路径的转变,通过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破解传统的体质机制障碍,确立保障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种全会提出用“法律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将会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的新创举
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绿色惠民和绿色富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当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绿色发展。
(一)重点解决影响民生的环境问题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权、生活权、幸福权,是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生命与健康,是人民的最基本权利;社会稳定与生活幸福,是民生的根本目标。在环境污染与稳定幸福生活之间矛盾凸显的鲜明反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①一方面,在执政理念上,必须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环境保护作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把治理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污染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及土壤污染等现实环境问题,将加强环境保护,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态需求
人民是由现实的人组成的,而现实的人要想实现其社会利益,需要满足吃、穿、住、用、行等个人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食品等,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品。历经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大幅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一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十三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发展的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良好的生态产品的需求,拓展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的体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这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是新时期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三是有利于实现民富、国强与中国美丽的和谐统一。人民财富增加了,国家强盛了,但家园却越来越不美丽了。优质的生态产品,有利于实现民富、国强和中国美丽三者的协同推进、和谐统一。
(三)促进实现百姓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要求。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共同富裕有两层内涵: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要共同富起来,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绿色发展理念内在地包含了协调发展,即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缩小差距的过程。其次,绿色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单一发展模式下,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很难发展起来。这些地区虽然贫困落后,但有的自然资源特色突出,绿色发展倡导发展特色经济,依托特色自然资源,贫困地区也可以由此走上发展特色经济的富裕之路。再次,生态补偿等绿色发展机制的实行,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生态资源、功能各不相同,但通过实行绿色发展机制,可以各得其所,实现共同发展。“谁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及“生态补偿机制”等绿色发展机制,是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鼓励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受益地区(行业)向贡献地区(行业)进行经济补偿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让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了发展机会的百姓和地区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三、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环节始终起着支配和核心作用的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由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其中,生产环节居于主导地位,分配、流通和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只有这四个环节互相适应和匹配,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基本理论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绿色改革,是通过供给或生产的绿色化,在确保自然资产能够持续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要领域包括经济能源、文化科技、制度体系等,通过这些领域的绿色供给,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还包括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落后产能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是经济增长粗放的重要表现,是导致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就是要提升绿色标准,在环保、标准、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加快培育绿色产能,这有利于节约资源,加强生态环保,防止损失浪费,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益和运转质量。在一定时期,淘汰落后产能会带来利益冲突,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但当下若不冲破阻力推进,今后付出的发展代价会更大。
(二)加快生產方式绿色变革
绿色供给或绿色生产方式变革要求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过程的节能化、清洁化、绿色化,流通过程的便捷化、低碳化,生产结果的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一要实施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过程,创造出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绿色生产既包括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比如节能、降耗、减污等,也包括最终产品的绿色化,即绿色产品。实施绿色生产的核心,在于实施绿色制造。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绿色制造。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我国产业结构低端化、不合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绿色产业比重低,所以,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服务业,提高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比重,各区域要按照自然条件和环境承载情况制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三是增加供给侧绿色产出。主要是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既包括公共物品也包括各类商品,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多方面,尤其是绿色食品,既要对身体无害,也要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绿色物品,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交通等。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等方式促进绿色物品的生产和推广,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绿色认证、绿色监督等来引导和倒逼企业供给端作绿色转型。
(三)引导绿色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具有反作用。绿色消费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无污染的物品,二是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三是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新常态下转变增长方式从需求结构上来看就是要扩大内需,而内需的重点是扩大消费。从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来看,我国有必要全面实施绿色消费。一是目前全社会的消费能力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绿色消费是发展方向。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提高质量、服务跟不上,造成消费不足或消费能力外流,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绿色消费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二是百姓有绿色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效的、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产品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中国蕴藏着巨大的绿色消费潜能。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和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的兴起,潜在的绿色消费需求开始形成。随着绿色消费时尚的形成,企业会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逐渐扩大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一旦这种经济活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绿色产品市场就初步形成了。三是绿色消费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消费将引领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企业必须开发新的绿色产品;为创造一流的新产品,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树立环保新形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四、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有制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融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经济制度,本身包含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按比例发展,但公有制并不排斥市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好市场经济的长处;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而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会主义制度这一改革总目标。
(一)政府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的特殊角色,决定了它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克服市场缺陷、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关键力量,对绿色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广泛的重要影响。推进绿色发展,政府的职能主要为:一是做好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绿色发展是事关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党和政府必须做好战略规划。早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就已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重点;“十三五”规划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并进行了详细部署。确定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设计全国绿色发展蓝图,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编制地方绿色发展规划,明确地方绿色发展目标,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引领绿色发展。政府要把更多精力从主导经济发展,转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做好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包括做好绿色发展决策、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制定绿色财税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做好绿色发展监管。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存在“失灵”现象,政府必须做好监管工作。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解决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为绿色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健全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
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较之于行政命令,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惩罚、竞争、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只要确保市场竞争公平公正有序有效,自然会推动绿色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健全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一是充分发挥作为市场工具的价格和税收的作用。税收和价格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利用中的低效和浪费现象。比如,针对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价格偏低的状况,可以在对自然资源确权的基础上,交由市场确定自然资源的价格。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格、供求、竞争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可引导资源由低效益向高效益、由供给过剩向供给不足的部门或领域输送。比如,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可以引导企业努力改进技术、减少排放;阶梯水价、差别电价等价格手段的推广,可以有效推动环保技术的普及和绿色环保意识的传播。在市场机制激励引导下,外部环境压力传导到企业投资决策中,成为企业主动作为的持续内生动力。三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把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治理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环境治理的市场化,带动绿色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绿色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郑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