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燕
摘要:职前教师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探讨的新主题,而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是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承担的国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为依托,探讨如何充分把握时代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卓培计划的实施,形成“以岗导学、项目导向”的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构建“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学校社会连通”的教学实践课程的教与学模式,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真实学习活动和泛在学习资源的融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教育实践课程的管理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从而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达成“卓越教师”培养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实践课程;教与学模式创新
一、“互联网+”与教师教育
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 “互联网 + ”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同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 +相结合。”“互联网+”开始运用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并不单是指互联网、移动数字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或者是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教与学的平台,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学环境,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育部门之间跨界连接,创新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文件指出,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现状:“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
当今的师范生是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长期浸染在数字化环境中,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具有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尤其是塑造其职业能力的教学实践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室和实践基地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期盼更灵活的学习进度,更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更高频率的数字资源和移动终端的使用。
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互联网+背景下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用而生。将互联网+的技术及思维应用于教师培养、培训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中,高师院校教师需迫切了解“数字土著”学生的学习特点,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适应,学法指导与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行为相适应,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实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互联网+”对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课程提出挑战
教育教学实践是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对师范生进行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行的是“理论教学+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模式主要有集中见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及顶岗实习四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实践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1)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时间集中而且短,学生刚刚熟悉教学环境,了解教学对象,尝试了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实践时间就到了,无法真正深入体会教与学的本质;(2)大批量的师范生集中涌入中小学,而导师的指导力度有限,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中小学则担心教学质量受影响,不放手让师范生参与教学,影响他们对职业的认知;(3)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真正的约束、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师范生无法进入良好的实践状态,难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
本文拟探讨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引领,把握时代特点,通过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有机融合,搭建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平台,创设“以岗导学、项目导向”的多元化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学校社会连通”的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真实学习活动和泛在学习资源的融合,实现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教学网络化、实践项目学分化、实践学习开放化。线上提供专业、丰富、开放、实时的在线教学实践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全程的实时指导和全面的评价;线下提供教育见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技能竞赛、送教下乡、社会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习项目,实现项目与课程对接,推行以证代考、以赛代考、技能对等、学分替换,多维度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卓越的小学教师。
三、互联网+ 背景下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一)打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给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创新和变革管理及教学范式,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建立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推动全程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实现信息、數据、资源的网络化运行与管理,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小学、师范生、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实践教学平台化
构建教育实习平台能够为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以项目为单位的,丰富、实时、开放的教学实践学习资源,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录网站学习。线上建立实践学习交流社区,交互形式有实时聊天、留言板、讨论组、邮件、论坛等。指导教师可以在线发布资源、组织讨论、提供指导、全程跟踪。实践教学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学习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发生,学生可以按自己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次数,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实践类课程呈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1)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设计,构建融阅读、探究、操作、研习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教学体系,并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一体化融进教学中。(2)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支撑。提供廣泛的学习资源、案例视频甚至操作手册等,诸如材料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表格支架、情境支架、反思支架等,促进学生的学习。(3)实践取向教学,引入教学案例,进行实例分析,强调实践体验化、体验训练化式的教学,在“做”中学。见图1。
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需关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登录搜索相应的项目学习资源,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和互动,积分奖励的原则是“多登陆、勤探究,多提问、勤互动”。课程考核包括过程性评价(积分+平时作业)和终结性评价(教学设计+上课视频),平台建立学生的实践教学“云档案”。教师点击学生的“实习档案”,就可查询到学生的各教学实践项目的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测评成绩、实践指导教师的评语等,同时还可以查看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参与度,这样使学生的教学实践评价更全程化、清晰化。
2.实践教学开放化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借助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包括教学法实训室、实训微格室、远程课程录播室、微课录播室等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实现了信息、数据、资源的网络化运行与管理。同时,把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成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培养师范生的开放平台。建立学校与中小学实践基地学校的远程合作,使小学实践导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指导、咨询、服务和评价等,帮助师范生及时了解自身实践学习的不足,并得到有效的帮助,促进他们及时了解小学的教学改革趋势,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加强就业能力。通过直播高师院校教育专家讲座现场,让小学一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模式,更新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案例库,为课程教学提供批判学习的案例资源。实践教学案例包括专家的专题讲座、优秀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案例、微课,优秀的学生微格视频、课堂教学视频,境外的教学案例等。见表1。
通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平台的共建共享,实现了职前协同培养与职后研训的一体化,既促进了职前培养的“双导师”制,又加强了实践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3.实践教学多元化
根据一线教师的工作需求及工作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实践项目。实践前基于小学英语教师所需的工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教学项目实训及微格实操演练;实践中与中小学构建协同培养、合作共赢的卓越教师发展共同体,打造融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的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开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高校专任教师及一线实践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把专业核心技能转化为职业核心能力;实践后,学院充分利用“教师发展项目中心”自主开发实践项目,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于项目教学,实现项目课程化,开展家教服务项目、考证培训项目、社会服务外包项目等,使发展中心成为融学生实训、双师培养、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实体,进一步提升卓越教师的社会适应度。见图2。
4.实践教学学分化
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化、项目学分化等手段,实现项目与课程对接,推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技能对等学分替换体系,组织实施各类教育职业能力等实训项目。如家教服务中心,冬、夏令营,职业技能考级等,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教学效益最大化。见表2。
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化、项目学分化等手段,实现项目与课程对接,推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技能对等学分替换体系。学生依据各实训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经评估考核合格后,替换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见表3。
(二)互联网+ 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与学模式改革
社会发展对教师需求的变化,要求教师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对“互联网+教育”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高师院校必须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型教师研修环境。
1.教学模式创新
学院以建设教育部的大学慕课为契机,开展“卓越教师”教学实践课程的改革。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新媒体教学、数字移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教师不再扮演课堂“讲师”、实践项目“主管”、实践平台“主持”等角色,他们是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既在教学中发挥组织、答疑、帮助、支持以及监督等角色,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互联网+ 教育”使教师实现了在线教学、在线管理、在线评价。教师以面向小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教师通过“手机+二维码”的方式把实践项目相关的学习资源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查阅与教学实践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观看教学案例视频,跟同伴或者导师进行实时或者非实时的交流,上传项目作业,查看教师的点评。[1]见图3。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师生成长共同体为载体,利用新媒体免费软件,开发运营开放性学习资源,提供无缝学习环境。如创建课程微信公众号、微博,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选择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视频等编辑推送;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创建课程播客“小学英语教学”,在指导教师引领下打造专业的儿童英语教学社区,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2]
在线下学习中,通过创建“岗位导学、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自主学习模块如小学英语课例观摩、图书馆阅读、名校开放日参观等以及技能实训模块。如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顶岗支教、与周边小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与少年宫开展公益活动;暑期到英语夏令营做助教、到各地农村小学支教等,通过真实的社会服务项目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学习模式创新
(1)基于教学项目的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模式
學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小学英语教学任务,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采用以下步骤:(1)了解探究问题;(2)搜索相关信息;(3)定位相关信息;(4)整合信息,梳理观点;(5)开展评价。这种探究模式主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根据任务了解“哪些信息是我最需要的”以及“如何找到相关的信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信息工具,而且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2)基于网络研讨的“教学工作坊”
“教学工作坊”是指在实践网络平台搭建多个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小学教学实践学习空间,帮助学习者建立起一个交流思想、参与互动、分享互通的学习环境。工作坊式的合作学习模式源于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存在困惑问题的选择,在小组进行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或者是举些案例,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3)基于创新学习的“创客社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社团”灵感来自于2015 年出版的《地平线报告》关于高等教育技术的趋势,这对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有重大启发。在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课程中,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交流平台,学习者能够共同研讨教学案例、制作课件、录制“微课”视频,交流教学理念、探讨教育创业,这样能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教学实践环节是职前教师培养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校将继续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以“互联网+”的思维更新实践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 +”时代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推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新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进而推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同时也希望给予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8-129.
[2]林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创新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2):56-57.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