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
摘要: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密度日益深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留学工作不仅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通过来华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对留学生个体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于生源国学生来华留学意图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态度影响最大,而主观规范次之,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力最低。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行为意向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实力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在重塑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凸显,国家的科技、文化、教育实力也在不断提升。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留学工作不仅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因素。留学生是重要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与人才战略资源。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世界对我国教育的认可度已成为当前中国战略性崛起的重要路径。
我国近年来对留学生工作非常重视,教育部制定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原则。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中明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期留学总方针;2014年教育部在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中第一次系统谋划来华留学工作;2016年,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随后发布的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也围绕教育国际化展开论述,对推动教育国际化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在政策助推下,来华留学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来华留学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在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上有了巨大的增长。截至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已有学者认识到留学生来华意愿是扩大来华留学规模的主要因素。当前,对来华留学生影响因素研究的方向偏重宏观因素的考量,极少针对来华留学生个体进行微观层面的考量,以及对来华留学因素的交互影响的分析,更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来华留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资源能力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留学生教育场域中,学生更多属于消费者,学生个人态度与意志已经成为个人选择来华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留学生选择来华的行为,必须从个人和社会情境两方面加以考虑。因此,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构建影响来华留学行为的因素的理论框架,为吸引来华留学生,实现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 来华留学意愿与计划行为理论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来华留学规模占世界留学市场的份额依然偏低[1],教育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关于来华留学的意愿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不同区域的来华留学追求目标不同,认为东亚学生更多注重学术,东南亚学生更看重生活服务设施,西亚学生看重就业问题。[3]蔡宏波等从区域出发,认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程度差异会影响外国学生对留学区域的选择。关于华裔与非华裔需求差异,李婧从文化感知、文化体验以及文化理解视角来分析融入性动机、工具性动机以及成就性动机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成就性动机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更大。[4][5]宋华盛等也发现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更看重经济水平、发展潜力、科技和教育水平等因素,而发达国家留学生更看重科技水平和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即国家稳定情况)。[6]林航进一步发现生源国人均收入与来华留学生数量呈U型关系,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新建一所孔子学院更有利于我国吸引海外留学生。对此,很多学者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制定留学生优惠政策、优化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校友工作等具体措施。蒙仁君认为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可以增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孙建明则从留华校友工作出发,认为给予来华留学生校友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增加留学生对中国高校声望评价。
计划行为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行为主体通常应该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整理、分析各种信息,从而决定是否实行行为的理性主体。[7]因此,Fishbein & Ajzen提出可以通过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来预测与解释行为意向的理性行为理论(TRA)。其假设前提有两个,即人的行为是可以在自己意志控制下的理性结果,以及人的实际行为是由行为意图所决定,而态度与主观规范又是影响行为意图的主要因素。[8]
尽管TRA理论在多个领域进行了验证,但是Ajzen进一步发现个人行为并不能完全依从个人的意图,必须考虑依赖外界或他人得到资源。因此,为了弥补理性行为理论的解释力的不足,Ajzen提出了改进的TRB理论,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将预测范围扩大到预期可控制或掌握资源和机会的能力等非理性控制的部分,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与预见性。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成為计划行为理论成熟的标志。[9]具体而言,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因素会影响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直接影响实际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个人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控制因素的影响;第二,感知行为控制因素一般作未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变量,用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最核心变量从概念上说是相互独立的,但在分析行为意向时,应注意三者的内在一致性。
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到关于旅游地选择、大学生性行为、消费行为等方面。作为生源国留学生选择来华的意愿程度,留学生的来华倾向决定着来华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文认为,来华留学意愿受到来华主观态度和生源国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对来华留学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预见性与适用性。
(二) 计划行为理论对来华留学意愿关系影响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问卷在对留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20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来检测模型中三大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问卷答案均严格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测量题目主要参考访谈后实际情况以及在国内外学者的结论基础上进行设定,共构建了28个题项,根据专家意见以及测量结果,应用AMO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与因子分析,删除了8 因子载荷不能达标的选项,最终保留了20个题项。其中来华态度有8个题项,来华主观规范有4个题项,来华感知行为控制有5个题项,来华行为意图有3个题项。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得知,广东省通过备案招收留学生的高校有54所,主要留学生分布如表1所示,因此,我们在调研时主要集中在留学生人数在排名前20的高校。通过纸质与网络共发放问卷996份,回收776份,有效率为77.9%。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文献结论,本文主要对来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分析,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设计量表过程中,对于来华留学态度选取了内源动力、学历认可、汉语能力4个方面因素,选用了8个题项,分别为“对我而言,来中国学习可以让我有好的体验……”“来中国学习可以帮我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来中国学习帮助我扩展国际视野”“来中国学习可以提升学历含金量,使学历更被认可……”“来中国学习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来中国学习,我会花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来中国学习我会收集网站上相关资料……”“来中国学习前我会提高自己前往中国发展的能力(汉语能力)……”;主观规范选取了家庭教育、亲朋支持、媒体影响三个方面因素,测量题项包含了“父母赞成我来中国留学……”“同学支持我来中国留学……”“媒体的宣传影响我来中国留学……”“旅游资料影响我来中国留学……”等四个题项;对感知行为控制选取了信息可得、教育水平、便利条件、经济水平四个方面因素,测量题项包含了“我有足够的预算来中国留学……”“我有足够的资讯了解中国 (网站的不同语言版本,网站信息的全面性)……”“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影响我来中国……” “ 交通的便利会影响我来中国的意愿……”“申请签证的长短会影响我来中国留学的意愿……”等5个题项;行为意图选取了主动推荐等三个因素进行测量,包含了“就我而言,我会愿意主动了解我亲朋好友来中国留学的意愿程度……”“就我而言,我会愿意向亲朋好友介绍来中国发展的优点……”“就我而言,我会愿意向亲朋好友推荐中国的相关网站与资讯……”。
2.样本选取与假设提出
行为态度指行为主体对既定情境实施某一特定行为的喜爱程度的评估,及其对行为整体的预期综合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态度,主要是指对特定行为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明确评价,对行为本身的情绪与整体感觉。Ajzen进一步指出行为态度为“行为信念”与“结果评价”的函数,即个人对人、事、物所拥有的想法、信念与观念以及个人评估该行为所产生结果对个人的重要程度。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受访者对留学中国的主观喜好与来华后个人价值是否实现的预期评价。根据TPB理论,行为态度可以用来预测行为主体的的行为意向,态度越积极,个人采取行为的意向越大,即如果行为主体对来华语言学习与搜集信息难易程度进行评价后,预期来华留学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增加学历认可度,增加成长经验,促进社交关系,提高就业能力,或者会促进其来华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来华留学生对来华的态度与其选择来华留学意愿正相关。
在TPR理论中,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人对采取某项行为时所受的社会压力,即行为人感知到从事某种行为的难以程度,它反映的是重要的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为行为人在决定某种行为时,还可能受到身边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这种行为与人的从众、模仿、服从等心理有关。据调查统计,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可能受到参考群体如父母、朋友或团体、媒体、资讯所给予的支持程度。根据相关的文献与调研报告,很多留学生来华主要是源于父母愿意提供资金或者同意其来华学习,或者亲戚、朋友、同学对中国有良好的印象,抑或曾经有过来华经历并感受良好,因而产生来中国学习的念头。也有部分来华留学生通过资料搜索,或媒体信息,产生来华学习的意愿。因此,本文对于来华留学生研究主要参考两个群体:主群体与次群体。主群体主要指父母、同学、好友对受访者来中国的发展的影响。次群体主要是指报章媒体、书籍或者旅游等文化推广对于受访者来中国留学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来华留学生的主观规范与其来华留学意愿正相关。
Ajzen指出,有些事情并非可完全掌握在个人的意志控制中,可能受到机会、资源的影响。[10]包含了个人认为自己采取行为时,对他所拥有的资源与机会的掌握程度与重要程度,即可控制性与自我效能。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或者经历,或者预测采取某行为所可能产生的障碍,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者阻碍行为因素的知觉。Maskari认为感知行为控制指个人认知要完成行为的难易程度,其中包含了个人过去的经验与对未来的预期。[11]自我能力与便利条件会直接影响感知行为控制。[12]自我能力指的是个人能成功行某项行为的信念,即对个人完成行为能力的自我认知;而便利条件指的是增强或者抑制行为的因素,例如取得资源的金钱、時间或者其他资源。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指行为主体对自身技能知识、信息识别与获取能力所持有的信心;外部因素主要涉及行为主体对时间压力、文化适应等控制能力。TPR理论下,认为真实的感知行为控制对于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考察行为主体对成本、资源等方面的控制能力的强弱,主要分为从中国网站获取的具体信息难易程度,中国签证获取难易程度、可获取签证的时间长短,当地与中国的交通对接便利程度,个人经济预算是否充足方面进行测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