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綺麗
相信很多港澳地區居民前往內地都大為詫異:智能手機支付已經席捲了中國各地,大城市如是,小城鎮亦然,人們去便利店買東西,食店吃早餐,坐的士,甚至租用路邊的共享單車,只要取出手機掃一掃,就輕鬆完成付款過程。反觀港澳地區普遍只能使用現金支付方式,這也是近年來為何社會上越來越多人呼籲推動本地普及手機支付的原因。
多年來鮮少返內地的我最近去了廣州,就對當地人使用手機支付感觸很深,在廣州一地鐵站便利店,穿著時髦的人們自發排隊等候手機掃瞄付款,“啲”的一聲就火速完成一筆交易閃人,效率非常之高!似乎手機支付已成為當地人默契的生活方式,顯而易見,掏出錢包以現金支付的消費方式明顯就是與當地格格不入。而這種有如異類的感覺又促使我去了解何為電子錢包。現今,內地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電子支付平台除了微信,還有支付寶,經營者分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而據悉,騰訊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財報中“其他服務”營收達64億人民幣,主要就來自移動支付,難以想像電子錢包這块大餅在內地做得有多大?正因微信和支付寶在內地城市發展得如火如荼,澳門社會不時有聲音提出,澳門人應大力推廣將“手機”變成“錢包”的模式之說。不過,也有人質疑:私人智能手機支付平台,是否存在一些潛在安全的問題?至於這種潑水的說法是否杞人憂天?說實在話,筆者也認為,為公平起見,對於未知的領域,更加需要去了解,才能避免過於主觀的結論。
近年社會各界都推崇澳門打造成智慧城市的設想,一些人認為,以澳門經濟發展和社會氛圍等條件,打造智慧城市等同如虎添翼,反之,若墨守成規,則不進則退。近年來內地電子支付普及一日千里,大大便利了商戶和居民,反觀澳門這座國際化娛樂之都卻相形見絀。目前, 在澳門,只有一些主要客戶為內地遊客的大型超市、便利店,才會積極開拓手機支付服務。之前見到有本地報章指,澳門人習慣的消費方式是傳統的現金或信用卡,而一些有引入內地電子支付平臺服務的大型商戶更反映僅一成客戶使用手機支付。
由此看來,本澳何時有條件普及電子支付服務,進入“無現金社會”的路途仍遙遠!其實除了商界不願使用,居民願意與否也是重要因素,據聞反對聲音主要表現在:有的嫌棄手續麻煩,有的憂心平台服務費,有的疑慮網絡安全性,等等,筆者對這類想法是理解的,但認為更應從源頭尋找問題在哪里。澳門社會絶大多數是中小企或微企,這類商戶難免對電子支付系統存有抗拒心理,若政府及公營機構牽頭去推動電子支付的發展,比如從關係千家萬戶的民生範疇服務著手,包括:水費、電費、電話費、停車場管理費、醫院醫療中心繳費、政府牌費、交通罰款、學雜費等等,改變現時繁瑣的櫃檯現金繳費方式等,必然大大便利居民,與此同時,鼓勵社會探討當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宣傳電子支付的便利好處、辦理手續等等知識,協助更多的商戶願意使用電子支付的網絡。
長遠來看,對於電子支付產業尚在起步階段的澳門,若能和周邊地區實現網上支付服務接軌,也是一項為澳門美化形象的面子工程,既然大家都有目共睹電子支付在內地已經非常成功,澳門又該如何應對這股洪流呢?未來澳門會否有走向全面普及“手機”變成“錢包”的一天?還是瞻前顧後,裹足不前?我想這不是一個可以快速得出答案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