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變革,澳門議會“香港化”?

2017-08-30 02:34卜樂
澳门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議員變化傳統

卜樂

澳門立法會在設計之初就帶有一般議會的功能,第一是制定法律,將市民的民意反映到法律之中去;第二就是制衡政府,監督特區政府的施政,及時反饋民意。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分權體制中的議會角色,香港、澳門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是行政主導的體制,在行政與立法的關係上並無本源的對抗性存在,兩者之間的配合、合作則成為制度上的期待。

“新生”頻出,轉折關鍵期

在澳門因為擁有強大的傳統社團力量,這些力量循著直選、間選等途徑進入議會,因此立法會的基礎運作能夠保持順暢。而即將到來的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因為競爭程度較以往變化明顯,自然引起澳門社會,甚至是兩岸三地的密切關注。本屆新生社團力量湧現,他們是否能夠進入立法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點,本次選舉也是一個傳統力量、新生力量實力變化的一個觀察點。第一,對於傳統社團內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建制派而言,內部是否持續分化,鄉族派、社團派之間內部的利益是否產生衝突與各個小陣營之間的力量對比改變,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第二,對於新生力量,尤其是年輕人出馬角逐立法會席次,究竟能夠取得多大的社會信任與支持,也直接反映出民心與民意的變化,以及澳門民主派與建制派的版圖變化。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澳門與香港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澳門的傳統力量強大,也就是親政府的力量佔據絕對多數,雖然傳統社團基於民意的壓力與變革的需求,近年來持續加大對政府的監督與批評,但是某種程度上仍然不能完全滿足一部分的訴求與政治期待,此時民主派乃至部分相對激進的青年力量就走出來,通過政治訴求以獲取政治實力而發聲,因此本屆立法會選舉是澳門政治勢力,特別是民主派變化的一個關鍵觀察期。

很多人會認為澳門立法會有可能進一步香港化,未來也許激進勢力進入立法會,打破現有的相對平衡,其實港澳的立法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同。香港立法會存在激進民主派或者是“港獨自決派”,以激烈的方式衝撞立法會議事規則也衝撞社會的相對溫和狀態,同時作為整體的香港泛民派在近些年來支離破碎,各種勢力都彼此不願妥協,分成了幾派人,從早期80、90年代的以民主黨、支聯會為代表的舊民主派或者主流派,很多人仍舊主張在建制的範圍內爭取席次與選民認同,而公元2000年以後,進一步分化成各種專業力量的泛民政黨,泛民左派、溫和派等,到了2009年以後,陸續出現泛民激進派,從左派的支持政府稅制改革、強化社會福利到激進派的“推翻現有政府、民族自決”等,進一步稀釋了民主派的能量,從2012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新生民主政黨勢力拿下幾個席次就可以發現香港民主派勢力在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2013年在民主派掩護下的“佔中行動”過後,社會氛圍更加對立,政治勢力之間更是水火不容,香港出現了空前的社會對抗,抗爭獨立派或者激進派隨後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一舉奪得近10席,快速成長,在直選與功能組別領域都大有斬獲,很多傳統的民主派議員、溫和派議員都紛紛落馬,整個立法會的政治生態也從相對平和到極端對立發展,從過去的拉布到立法會的暴力行動不時上演,都反映香港立法會的種種亂象,影響了民生發展、社會進步。

而對比之下,澳門立法會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使傳統力量佔據主導,實力完全超越民主派,使得民主派無法掌握否決權或者關鍵提議權,但澳門民主派本身都屬於溫和民主派,他們主張以理性討論、辯論的方式關注議題本身,作秀與對抗的成分明顯降低,因此對於外界擔憂的澳門立法會會否“香港化”,其實不必過分擔心,這仍然需要一個長期觀察的過程。畢竟澳門在立法會規則上已經避免了可能出現拉布、激烈抗爭行為,立法會的政治分佈也反映出社會政治勢力的力量對比與民意的部分訴求,要輕易改變立法會的政治生態,最終決定權還在於澳門民眾的理性思考之中。

制度之下,議員新挑戰

而對比香港動輒拉布,影響民生預算、財政撥款等,其實澳門立法會的表現已經算不錯,但是對於一些重要法案,澳門立法會也會存在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困境,因此未來勢必要在加強效率性上多做努力。同時,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社會現象值得澳門政府、立法會、整體社會重視,那就是澳門在回歸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新移民與新生兒的數量都在正向成長,澳門立法會現有的結構,這33名立法會議員能否代表到全體市民仍有待思考,對於澳門人口與立法會議員的比例問題也必須面對,目前逐漸處在一個失衡的階段,對於澳門的建設、民意的反饋與立法會的完善而言,其實都是不利的,相對不足的立法會議員在面對到特區政府龐大的社會議題與法律議案時往往捉襟見肘,因此本屆選舉之後,政府要思考如何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完善澳門的政治制度與民意訴求。

當然激烈的社會變革在一個社會的成長期內,是大部分民眾不願意見到的,因此可以從現行的制度面多加調整,目前澳門立法會選舉採用直選、間選、委任三種模式並重,未來在不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提升直選與間選比例,逐漸減少委任制直至最後為零,將直選與間選的比例分為各50%充滿反應社會的直接民意,同時也兼顧專業人士、專業界別進入立法會的機會,進一步完善立法會的功能。過去的數年間,澳門政府的施政一直較為被動,特別是在政治改革上進程緩慢,同時政府保有過去的舊思維,認為政治改革應該與行政改革分離,其實二者是無法分開的,立法會的能力提升也間接促進澳門的行政發展,行政程序與制度的完善也有利於立法會推動重點議案過關,以此利於澳門城市建設。

民主細化,溝通最可行

有鑒於此,澳門未來很關鍵的一步在於細化民主,特別是現有諮詢架構的重組,現有的體制內,澳門有北區、中區等多個諮詢組織,他們中的人員仍然是由政府委派的,是否能夠完全充分代表民意、反應民意,仍然被社會質疑,未來可以適當加入民主成分,通過民選代表進入的模式來進一步強化民意的反饋,將諮詢組織進一步轉型協助立法會、政府的施政等,這也與立法會的民主改革直接掛鉤,以漸變式的政治改革來提升澳門競爭力與城市活力。同時無論是對於現有的議員還是未來進入立法會的新勢力而言,議員都應該進一步加強主動性,針對重要提案提出個人主張,當然基於基本法的規定,澳門立法會議員針對政府政策等無法直接提案,一方面未來需要在政改中謀求共識,另一方面也需要議員加強前瞻性與專業性,以更加全局的思維來推動澳門發展,特別是在監督政府每年的施政時,不僅需要見到政府提出的細化版的施政報告,更要能及時追蹤政府預算的處理是否得當,為市民看住納稅錢包,在保障行政、立法和諧的基礎上加強彼此制約的功能。

今次25個組別站出來表達自己對澳門事務的看法與訴求,也反映現有體制內已經無法完全為全部群體發聲,因此不少人願意站出來爭取認同與議席,這是重要的社會現象,對於政府而言,應該謹慎思考,正面回應民意訴求,不能以拖待變,漠視基層民意的慢慢變化,近年來港臺地區政治的“極化”現象明顯,雖然澳門長期保持、穩定的文化輕易不被打破,但仍然需要防微杜漸,防止極端勢力過度成長,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

無論對於哪一個團體而言,最後拿下議席,才代表著獲得了關鍵的發聲權,今次選舉過後,對於民主派與建制派而言,希望不同陣營之間加強溝通,以和解、和諧的心態一同推動對於澳門事務的理性辯論與思考,進一步合力促進澳門的城市發展,這樣的澳門才是民眾最為期待的家園。

猜你喜欢
議員變化傳統
Weather in Kunming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变化无常
变化多端的“老”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