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精神境界(下)

2017-08-30 19:30陶继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颜回子贡小人

陶继新

(接上期)

七、敏行讷言

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 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如果说刚毅、坚毅、朴实接近仁的话, 还可以理解, 可寡言为什么还接近仁呢?因为孔子一贯主张少说多做, 甚至是不说只做。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 尤其反对说多做少特别是只说不做。所以, 他赞赏古人“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认为古代的人之所以一般不轻易把话说出来, 是因为他们以说了做不到为耻辱。他甚至说:“巧言令色, 鲜矣仁。”花言巧语者, 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有个叫司马牛的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 其言也讱。”就是说, 有仁德的人, 说起话来迟钝缓慢。司马牛大惑不解, 随之问道:“其言也讱, 斯谓之仁已乎?”难道说起话来迟钝缓慢就是仁吗?孔子说:“为之难, 言之得无讱乎?”原来, 孔子认为, 做起来难, 说起话来怎能不迟钝缓慢呢?司马牛本身就是一个“多言而躁”的人, 就更需要“其言也讱”。即使今天,不少人也是言语大于行动, 体味孔子此言的深意, 自然会有深刻的启示。

颜回, 不但品格高尚, 更是一个典型的敏行讷言者, 受到孔子的特别赞赏。

那子贡呢?

我们在读《史记》时, 有一篇叫《仲尼弟子列传》。读前, 我想司马迁一定拿出相当的篇幅来写颜回, 孔子欣赏他的这个弟子嘛!但事实上呢?写颜回的文字很少, 写得最多的是子贡。可孔子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有二, 何以独独给子贡如此多的篇幅呢?我想, 司马迁一定认为子贡在孔子的弟子中, 是特别值得一写的人物。的确, 子贡真的了不起。他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大儒商, 而且是很有高尚人格的一个商人。颜回死后得以厚葬, 是子贡解囊出资。孔子死后之葬, 也是由子贡出钱的。而且在孔子死后, 别的弟子在孔子墓前守了三年, 子贡却守了六年。特别是孔子死后, 子贡为官,好多人诋毁孔子, 只要子贡听说, 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比如子贡听说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诽谤孔子时, 就毫不客气地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意思是说, 你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 还可超越过去; 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 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 然而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当时, 甚至有人认为子贡超过了孔子, 比如有一个叫陈子禽的就当面对子贡说:“子为恭也, 仲尼岂贤于子乎?”意思是说, 您太谦虚了, 孔子怎么能比您强呢?大凡在这个时候, 有的人就会飘飘然起来。可是, 子贡却说:“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绥之斯来, 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意思是说, 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慧, 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愚蠢, 所以, 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 正像天是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到封国而为诸侯, 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 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 教百姓立于礼, 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 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 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 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 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可见, 在孔子死后, 子贡在提升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方面起到了其他弟子難以起到的巨大作用。

那么, 孔子看重颜回超过子贡, 是不是子贡没有本事呢?非也。孔子也知道子贡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据《史记》记载,当时“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国危如此”,孔子说:“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出,孔子弗许。”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明白,子路、子张和子石都不能完成这一重任。但在“子贡请行”时,“孔子许之”。司马迁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真的是了不起!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做出了如此伟业。其实,对于颜回与子贡哪一个更强,孔子也曾存疑过。《论语》中就有孔子问子贡的一句话:“女与回也孰愈?”意思是说,你与颜回哪一个强?子贡很谦虚,恭恭敬敬地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比颜回呢。颜回听说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马上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说,你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为了推崇颜回,孔子不但说子贡不如他,甚至说自己也不如他了。这不符合事实,颜回永远达不到孔子的境界。孔子之所以如此推崇颜回,敏行讷言是一重要因素。而对子贡,甚至有点有意贬低。这是因为,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还有一章:“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说,子贡平时好议论别人。孔子批评他说:“子贡啊!你就有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议论别人。”尽管子贡那么有本事,可是,由于做不到“讷言”,就得不到孔子的特别欣赏,更不能被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这似乎有点太过,人无完人嘛!可是,孔子重行轻言,的确有他的道理。特别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更加具有意义。

孔子还有个叫宰予的弟子,因为白天好睡大觉,孔子说,明天你可不能再睡觉了。宰予说,明天我一定不睡了。但第二天他还是照睡不误。如此反复下去,孔子认为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就特别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说,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似的墙壁没法粉刷。对于宰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孔子接着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说,刚开始我对待别人,是听了他的言语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人,不只是听他说的怎样,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是宰予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式。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发现,宰予对孔子不如颜回、子贡那样敬重,甚至有的时候还出点小难题,孔子对他的批评也比较多。宰予得不到孔子厚爱的原因不止一个方面,但言行不一当是其一。

孔子的敏行讷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现在有些人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只说不做。而只有做得多说得少的人,才能让人信服。特别是为政者,就更应该在行动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敏于行而讷于言。

八、君子品格

《论语》中经常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谈。那么,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呢?

君子本无道德意义,当时主要是指有地位的人;小人亦然,《现代汉语词典》解做 “古时指地位低的人”,而不是如有的人所说的“小孩”。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此,有的人,特别是女性,说起来就会义愤填膺。其实,这是不了解其中的真义造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甚至没大没小;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如果我们看看张居正说的一段话,就可以理解了:“天下的人,唯有妇人女子与仆隶下人最难畜养。”“若是昵近他,他便狎恩恃爱,不知恭逊之礼,是近之不可也;若是疏远他,他便失去所望,易生怨恨之心,是远之不可也。此其所以难养也。”李泽厚先生甚至认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他认为:“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別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小人呢,李泽厚先生说:“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解。”据我理解,小人应是没有文化与地位的人。孔子的“有教无类”虽然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教育革命,但是,他并没有收女人作弟子。也就是说,当时的女人,大多没有文化,当然,也没有地位。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的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行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由于当时的女性没有经由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地位,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就可能与没有地位与文化的男性“小人”属于同类。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经过学习,有了文化,也有了地位,就不会再与孔子所说的“小人”同属一类了,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称得上君子了。

孔子心里的君子,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小人则是不如君子那样高尚的一般人,并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坏人。但孔子去追求一种君子人格,特别是将“人格”纳入其中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道德诉求。于是,在《论语》中,就有了许多关于君子和小人对比而谈的经典语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谐而不求完全一致,小人只同流合污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不能让君子做那些小事,却可以委以重任;不能让小人承担大任,却可以做那些小事。

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经典话语还很多,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经在陈地连吃的粮食都没有了,跟着他的人都病了,爬不起来,生命受到了威胁。子路沉不住气了,甚至含着怒气质问孔子: “君子亦有穷乎?”老师你不是君子吗?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很从容地回答道: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的,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但他可以坚守这些固有的人格;但小人就不同了,一“穷”,就守持不住自身,甚至无所不为了。孔子所追求的这种君子人格,恰是现在很多人所缺失的。所以,学习孔子的精神,一定要对照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这才是得其要旨啊!

与君子相联系的是“士”。什么是士呢?士就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但孔子言“士”,则与君子一样,有了人格的要求,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有一章是这样写的: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 ‘敢问其次?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 ‘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我们不妨翻译一下: 子贡问道: “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 “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 “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 “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 “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 “说到的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像蹦蹦响的石头子的一般人,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 “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 “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看来,那些当官的,即有地位的人,还不够士的资格,而言而有信的老百姓,却可以为士。

显然,孔子追求的是君子品格,而且希望自己的弟子也走向君子的行列。即使如颜回、子路等原先没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成为君子。

九、无信不立

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小车没有驾车的横木木销,它靠什么来行走呢?孔子之言,说得太精妙了。“信”虽非物质的,可是,人们真想立足于社会,是必备的品质。如果缺失了这个信任指数,即使你得到千千万万家产,也一定会得而复失,最终连同信任指数一起而丢失殆尽。

孔子认为,为官者,尤其要坚守信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搞政治孔子说: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 “去兵。”子贡又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孩子说: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说去兵还可以理解的话,去食就需要我们好好琢磨一下了。因为没有食人会死,但孔子认为,没有信,没法在精神上立足,比饿死还严重,所以,宁愿去食而存信。

孔子之所以具有一般人无法超越的人格魅力,除了他的学识之外,一个巨大的信任指数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家可以想一下,春秋末年,兵荒马乱,孔子带领着一群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其间有时候也会受到礼遇,但也常常受到冷遇,有时几乎走投无路,甚至有生命之忧。但这些学生却义无反顾地跟着孔子四处奔波。我们说,孔子的信任指数太高了,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这样一位拥有如此人格魅力的老师了。他的崇高人格已经定格在学生的心里,不管多么困难,学生都跟定了这位老师。设想今天如果也有一位教师,带领着一群学生到处游荡,不管这位教师描绘出多么美好的前景,这群学生也不会跟随着他一直行走下去的。也许可以走上几天几个月,一年两年恐怕就坚持不下去了。

十、葆养正气

一提起孔子,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个老好人,是一个左右逢源、不分是非的人。大家可千万不要这样想。如果仔细地看一遍《论语》,就会改变这一看法。实际上,孔子是一身正气,他所追求的和谐,不是“乡愿”式的和稀泥,而是有着高度原则之下的平衡。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所说的一些经典话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一个小小的男儿,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那种不凋謝的坚韧风格。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绝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而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可谓正气凛然,义不可夺。

子路问如何侍奉国君。孔子说: “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冒犯他。可现在为官者,却多是“勿犯之,而欺也”。因为有的领导需要的是讨好之声,一旦有所冒犯,就会给予惩戒。于是,有的人在上级面前,没了人格,甚至用欺骗手段和谄谀之态取悦于领导,以求自己的飞黄腾达。这种连自己人格都丢失的人,读读孔子的正气之言,不知有何感想?

孔子有个叫冉有的弟子跟着季氏当家臣,季氏不但有权势,还“富于周公”,冉有“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帮着季氏聚敛钱财。孔子非常生气,说冉有“非吾徒也”,并让他的弟子们“鸣鼓而攻之”。孔子对有权势的人不但自己不趋炎附势,就是弟子跟着他们走都会拍案而起,怒而斥之。

老子要人“以德报怨”,但孔子不然。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他说: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甚至称“乡原”是“德之贼也”。就是说,那种老好人,是道德的贼。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原则的和谐是不做的。即使对于老师,也要以仁德为要,“当仁不让于师”。

子贡曾经问孔子: “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你看看,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孔子认为还不能肯定;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也是不能肯定的。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肯定呢?那就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原来,孔子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不是人云亦云的好人,而是有着善恶标准的。

孔子还说: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在孔子看来,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却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是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求全责备。孔子认为,君子用人,不能投其所好,而应依“道”而行。

孔子的弟子公冶长陷于狱中,他却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冶长,因为在他看来,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大家知道,公冶长以德著称,尽管被关在监狱里,孔子对他还是深信不疑。孔子的弟子说得好: “人伦莫重于婚姻,匹配莫先于择德。”张居正说:“圣人之于婚嫁,不论门族,而惟其人;不拘形迹,而惟其行。”是的,孔子不以一时荣辱取人,特别值得今人学习。

季康子曾经问孔子如何搞政治。孔子回答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来,政就是正的意思。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如果你季康子带头走正路,那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正”是何其重要! 一般人需要“正”,从政者就更加需要。

十一、谦虚好学

我们去曲阜孔庙游览,都要瞻仰大成殿。宋代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故名。何谓大成?就是文化集大成者。是的,孔子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之比肩。所以,他的弟子颜渊为孔子的道德文章感慨不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在颜回看来,他老师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以严肃的礼制规范我,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能够高高地站立起来了。但想要继续跟着前进,却又找不到前进的路径了。颜回对孔子的评价虽然特别高,但却符合事实。真的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子贡则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孔子思想之深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如此思想与文化品格的老师,却并不自以为是,也不自满自足。他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并非天资聪明,更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只是喜欢古代文献,勤于学习得来的。他甚至说: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自我追问,我有知识吗?自我回答说,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他问题,却空空如也,一点儿也不知道。只好从问题的正反、头尾、本末考查,才得到了结果,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正是认为自己并不是什么都懂,所以,孔子特别好学。他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有一句几乎路人皆知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但是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具有高尚人格者,但依然认为在三人同行中,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并且要选择他们中的优秀品质学习,而其中不好的部分,则对照自己,好好改正。

《论语·八佾篇第三》中有这样一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是不是孔子对太庙的事一点儿也不懂呢?不是,李泽厚先生说得好: “表述孔子谦虚而谨慎,既非假装不懂而故问,也非真正完全不懂得,而是问一遍以求确认,即实地印证自己已知和未知。”由此看来,孔子几乎是无所不学,无处不学。而更主要的是,他不停留于文本上,还在实践层面不断地自我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体系。

现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时髦词语,但确可做到者却并不太多。而孔子就是通過自学而成大器的,既是终身学习者,也是终身教育者。孔子的启蒙老师是其年轻的母亲颜徵在,稍后便是其岳父了,而后是向所有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其终生所拥有的学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得来的,不仅成就了自己,而且造就了一批弟子。卫国的公孙朝曾经问子贡: “仲尼焉学?”子贡回答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也。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认为,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掉,而是流传在人间。贤德的人知道大的,没有贤德的人知道小的,没有不保存的文武的道德礼制呀。孔子哪里不学?又哪里有一定的老师啊?孔子甚至说: “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的道德文章,千古传诵。之所以如此,与其谦虚好学不无关系。现在有的人学了一点儿东西,就感觉了不起了,不再学习,自满起来。看看孔子的学习状态与精神,不能不令我们反思与行动。

十二、使命担当

孔子在关注修身的同时,也积极入仕,甚至有的时候到了急不可待的程度。《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些场景: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公山弗扰盘踞费城造反,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 “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 “他来召我,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有人用我,我不就可以在东方复兴周礼,建立一个东方的西周吗?”

那么,对于入仕,孔子为什么如此急迫呢?因为在诸侯蜂起之际,礼乐败坏,他所期盼的理想社会似乎离人们越来越遥远,他的仁政思想,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试图尝试一下。虽然他并未前往这个地方,但其心可见。所以,子贡问他: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他随即说道: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块美玉,需要赶快卖出去,去实现他的理想。

但孔子的理想终未实现,他几乎到处碰壁,但仍矢志不移。据《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记载,子路在石门过夜。早晨,守城门的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是从孔子那里来的。这个守城门的人说: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连看城门的人都知道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的这种精神,恰恰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我们遇到一点波折,往往就知难而退。其实,一旦认定奋斗的目标,就应当一往无前。也许这一理想不能实现,但个体在奋斗中所体现的精神却永远值得赞扬。

孔子是一位真正的精神高贵者,他就像悬在天空的日月一样,永远令我们高山仰止。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万世师表,是不死的。因为思想穿越时空,精神光照未来,孔子的思想与精神,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一笔伟大的财富。可见,孔子被誉为世界上十大思想家之一,是名符其实的。现在,甚至有人将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并称为世界上四大思想家。包括科技非常发达的美国,也是特别看重孔子的,他们有好几个州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奖项中,“孔子教育奖”是中国唯一的奖项。可见,孔子的影响太大了。

作为中国人,应当认真研究孔子。研究孔子需要研读不同朝代关于孔子研究的著述,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能够超越孔子者至今尚无一人。有的研究还偏离了孔子的思想,甚至有人打着孔子的旗号,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是打着尊孔的旗号的。于是,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不可取。其实,这是异化了的孔子思想,与真正的孔子思想背道而驰。因此,我特别提倡在儒家原典上下功夫,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孔子来,研究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文化来。

(选自《当代教育科学》)

猜你喜欢
颜回子贡小人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颜回偷食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指印小人来了
颜回之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木勺小人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