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刘佩英
【摘 要】 文章就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的新内涵做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并且就出版的本质、当前所面临的人才困境以及人才培養机制做了探讨,指出在新时代大变革背景下,出版人才需具备的八个内涵——“学有所长、学养深厚” “审思明辨、深谋远虑” “革故鼎新、独树一帜” “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传承中西” “左右逢源、纵横捭阖” “精明强干、井然有序” “玄奘取经、矢志不移”,强调出版的本质未变,出版人才所肩负的使命依旧是文以载道。
【关 键 词】出版事业;变革时代;人才培养;内涵与使命
【作者单位】刘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刘佩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识别码】A
一、出版人才的基本内涵
任何时代、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可以说决定了一个时代、一项事业的兴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因此,人才是任何时代的核心竞争要素,是各项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资源。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创造性劳动、较高的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的三要素。
出版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本质是引领社会理智与道德向善发展的事业,这也是出版业的使命。出版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人才,人才兴,则出版兴,人才衰,则出版衰,这正符合出版先贤邹韬奋先生所说的“人才主义”。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事业的形式会有所区别,其对人才内涵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前信息时代,出版工作的特点是出版是出版社的专利,出版社是内容的唯一提供者,读者只是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传播是单向的,且是自上而下的,即从出版社到读者。此时,出版业对人才内涵的需求较为单一,主要是文字的编辑加工能力、学术知识方面的专家与杂家、内容的创造力与批评力等,以上三点能力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一个能力,即文字能力。在这个时代,编辑人才的最高形态便是学者型编辑,他们不但在某一专门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在其他学科领域同样学有所长,如先贤周振甫先生。
时过境迁,当下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知识服务化的时代,是出版单位体制变革的时代,是出版结构化、国际化、互动化、专业化的时代,是大众阅读个性化的时代,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时代,是出版业大变革的时代。出版行为已经大大地扩展成为内容提供者,出版社信息单向传播者的垄断地位被颠覆,在此背景下,任何个体都可成为出版者,除了传统的出版社,民营图书公司、互联网企业、个人等都可成为出版市场的主体。
因此,出版业想要大发展大繁荣,出版人才的内涵就需要与时俱进。尽管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但笔者认为,出版的本质和使命没有变,即引领社会理智与道德向善发展。因此,出版人才的内涵需围绕着出版使命这一核心扩充和更新。
二、新时期出版人才的新内涵
近些年,业界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内涵的讨论不可胜数,让人目不暇接,且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出版人才理论,如创意型编辑人才、研究型编辑人才、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领军人才等。这些理论都提出了相当贴合时代发展的独到看法,但其中亦有重合且模糊之处。如创意型编辑人才并非一开始就有新潮的创意,而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才产生新的创意,研究型编辑人才并非只有研究而无创意。无论是创意型编辑人才还是研究型编辑人才,都符合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标准,且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人才。因此,这些模糊的概括式定义并不能精确把握当下出版业对人才内涵的新需求,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愿景描述。
在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个人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新内涵的想法。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指的是,面对出版大变革的时代,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训练面对变局,以自我驱动的内在创造力持续不断地在项目开发、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文案写作、营销宣传、成本核算等方面提出新想法以担当使命的全流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的内涵如下。
1.学有所长、学养深厚
学有所长、学养深厚指的是出版人才自身需要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素养、多元的文化积淀,学有所长且能够学以致用。事实上,这一点内涵也是前信息时代出版人才的必备素养,这个内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出版形态为何、读者的阅读品位如何变化、知识被以怎样的方式接受等,深厚的文化素养都是出版人才必备的内涵,而且在当今出版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基本功尤其需要强调。
纵观中外出版史,凡是杰出的出版人,都是学养深厚的通才学者。如我国的王韬、梁启超、章太炎、张元济、邹韬奋等先贤,这些出版人之所以成为出版史上的璀璨星辰,正是因为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文化功底。此外,出版人才同时应具备著书立说的文字功底。作为出版人,不仅要能够创制他人的文字作品,同时自身应具备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己及人,反求诸己。鲁迅就是这样的标杆人物,他不仅编辑了《新青年》等影响历史的刊物,同时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生注译了近千万字的作品。因此,当今依然需要前信息时代所强调的学者型编辑,扎实的学术修养、多元的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必备的基本内涵。
2.审思明辨、深谋远虑
审思明辨、深谋远虑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对所处的时代和长远的未来应具有深刻的分析能力与谋划能力。当前是出版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对传统出版方方面面的认识和历史总结都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巨大变化。出版业是引领社会理智与道德向善发展的事业,不仅应当聚焦反映当前的时代精神,而且要着眼长远,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超前的把握。正如我国的出版先贤张元济先生所秉持的出版原则——出版不应仅局限于顺应潮流,更应有超前意识。在张元济先生的出版生涯中,几乎每一个出版选题都凝结着其对时代精准的分析和深刻的把握。如1902年清廷发布新学堂章程后,各地陆续创办新式学堂,张元济以出版家敏锐的眼光,立即与高梦旦、蔡元培一起编写了《最新教科书》。这套书包括国文、修身、珠算、笔算、格致 、理科、农业、中外地理等,风行全国。直至1906年,清政府学部才公布第一批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在公布的这102种书目中,张元济先生主编的商务版教科书占了54种,开创了近代中国出版新式教科书之先河。
张元济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他以大出版家的审思明辨、深谋远虑开创了他的出版时代。当前出版业所面对的时代是出版体制、形式、结构、知识接受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变化的时代,因此,当代的出版人才同样需要具有审思明辨、深谋远虑的能力来引领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3.革故鼎新、独树一帜
革故鼎新、独树一帜意谓敢于突破传统范式,开创新潮流的见识与勇气。出版本身就应是超前于时代的,而在此出版大变革的时代,不囿于以往的出版形式,不囿于传统的出版选题,甚至对书本功能的不同诠释都在于能够洞识时代,且具有革新勇气的出版人才的创新。如2015年风靡全球的《秘密花园》涂色书便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书的功能——不仅可阅读,还可赋予其新的内容,改变了读者与书的关系,使读者在放松的心境中参与书的创造过程。该书一推出,便轰动全球,在美国和英国亚马逊TOP100的榜单上名列榜首近200天,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当然,类似的出版物还有不少,仅以此案例说明在出版大变革时代,“革故鼎新、独树一帜”的见识与勇气是出版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案例大部分都来自国外引进出版物,由此便可看出我国出版业的创造力依旧有所欠缺。
4.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必须具备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能力、新媒体营销能力和社群构建能力等。当下的出版业已逐渐向数字出版演进,出版结构渐趋立体化、阅读品位追求个性化、知识服务社群化等。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出版人才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数字出版技术与知识产权知识,促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针对不同的选题采取合适的方式出版。
面对出版结构的转变,新时代的出版人才应能够以此为契机,构建属于个人品牌的知识社群,从而进行精准营销。事实上,新媒体时代的精准出版与出版的本质若合符节——点对点、互动式、社群化的出版模式更符合知识服务的精神。近些年,国内不少新兴的出版品牌正走在精准出版实践道路上。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创立的“甲骨文丛书”品牌,出版了一系列译自西方的战争史、文化史图书,构建了独特的知识社群;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创立了两大品牌——“理想国”与“新民说”。这些出版社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时代精神,推出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构建了独特的知识社群,网罗甚至塑造了他们独有的读者群,成为知识服务的先行者。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备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游走于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之间,打造个人独有的知识服务品牌。
5.海纳百川、传承中西
海纳百川、传承中西意谓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知识更新的能力,能够从东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中把握出版的方向,丰富当下的时代精神,引领未来的走向,以承继人类文明为己任。
我国出版先贤张元济先生在其一生的出版事业中实践了“海纳百川、传承中西”的理念。他在出版生涯早期主持南洋译书院之时,提出了 “为成才之助”“周知四国之为” 的出版理念,主持出版了一系列西学译著,以求开启民智、扶助教育。转赴商务印书馆之后,他站在承继东西方文明的高度开展了高瞻远瞩的出版工作,费时7年整理出版了“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这两部巨著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海内外古籍工作者常备的基本文献。改革开放之后,商务印书馆承继了张元济先生的出版理念,出版了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该丛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为宏大、品格高蹈卓拔的一套汉译思想译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改革开放后自觉传承中西理念,出版了“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启蒙了一个时代的图书。近十几年来,出版市场出现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等从不同视角反映东西方文明进程的丛书,颇受读者欢迎。
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该具有海纳百川、传承中西的文化胸怀和文明自觉,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之间的关联越发紧密,民族的与世界的相互交融,只有“以平等心究观百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才能准确把握出版的方向,完成精准的知识服务,成为出版大变革时代的弄潮儿。
6.左右逢源、纵横捭阖
左右逢源、纵横捭阖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备整合优秀内容资源、先进技术资源、高端专家资源、雄厚政府资源的能力。
优秀内容资源是各大出版单位竞争的焦点,在出版大变革的时代尤其如此。内容资源是出版单位的核心资源,其中包括选题资源与作者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必要技术条件,拥有足够的技术人才是出版单位实现成功转型的有利因素。高端专家资源,如两院院士、学部委員、长江学者等,他们不仅是出版单位选题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选题的转化器和催化剂,他们既可以是学术顾问,也可以是具体选题的作者。雄厚的政府资源是保证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与专家资源所做的工作最终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如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国家社科基金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等,出版人才应具备将这四种资源整合起来转化成出版成果的能力,如能够组织研讨会、筹划项目等,最终转化为品牌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些年所出版的“大飞机出版工程”“东京审判出版工程”等品牌项目,都是整合这四方面资源所转化的优秀成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备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的整合能力。
7.精明强干、井然有序
精明强干、井然有序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备项目的全面实践能力。
在前信息化时代,出版单位像是古老的手工作坊,编辑、营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因为那个时代出版的性质决定出版各环节彼此间不需要太多的合作。而在当下出版大变革的时代,每一个出版人都应当是一位项目经理,不仅要懂书籍制作,也应懂经营、懂管理,可以以一个项目为核心,针对此项目的需求组建一个团队,从约稿、审稿、印制、宣传、营销到知识服务进行全流程操作,并且能够在此操作中建立个性化的出版特色,构建属于自己团队的知识社群,最终形成丰富多元且井然有序的出版风格。
8.玄奘取经、矢志不移
玄奘取经、矢志不移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应具备坚定的出版追求与文化理想。
在我国出版史上,不乏王韬、梁启超、章太炎、张元济、邹韬奋等先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充满坚定而炽烈的爱,为促进我国出版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出版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人才,如张元济先生所说“要办事,先储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前面所说七项能力,更要有玄奘取经、矢志不移的信念。尤其在出版大变革的时代、信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诱惑的世界,出版人不缺乏创意、不缺乏能力,但可能缺乏“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尤其是面對正处于转型期的出版业,出版人可能难以做出具有历史眼光的判断,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玄奘取经、矢志不移的出版追求和文化理想是出版人才的试金石,只有具有这样的信念,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的变局。
三、出版人才队伍的困境与培养机制
出版单位该如何培养出版人才?笔者认为,对出版单位来说,最重要的应当是探索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而非简单地引进人才。
1.当前出版业人才队伍面临的困境
(1)人才知识结构与新业态不匹配
当前,出版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尚未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的完全转变,且由于我国的出版企业脱胎于事业单位,因此,大多数出版人才本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与传统需求相匹配,如文字能力、政治把关能力等,而却未具备与数字出版、新媒体运营、企业管理及知识社群的构建等新业态匹配的相关能力。
(2)人才流失状况加剧
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传播的兴起,使任何个体都可成为内容提供者,因此,传播迅速且获利快的互联网行业更加吸引青年人才。互联网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与青年人才的价值观契合,而传统出版行业为他人做嫁衣的价值观对现今强调自我实现的青年人来说显得有点过时,因此造成传统出版业人才大量流失。
(3)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目前,传统出版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百年老业确实背着不小的历史包袱、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在新旧交替之间,一部分尚未适应新业态的老出版人和一部分无法适应传统模式的青年人才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进退两难。此外,传统出版业的科层制也可能产生青年人才不能各展其能的问题,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开放包容的氛围
对任何企业而言,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都是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青年人才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而言,他们活泼自由的天性、极其鲜明的个性、富有创造力的才情,只有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2)用人主义
出版先贤韬奋先生曾言:“我们要注意教育干部,使他们的天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他有十分才干,我们要把他的十分才干都发挥出来;他有百分才干,我们要把他的百分才干都发挥出来。我们不要让他的天才有一分一毫的埋没掉。”韬奋先生的人才理念是我们出版后辈必须谨记的。尤其在出版的大变革时代,若是让人才处于闲置状态,则是出版业的最大损失,应当使人才各就其位、各尽其才。
(3)着力培养全流程人才
笔者认为,处在转型期的出版单位应当着力培养全流程人才,其中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项目锻炼人才;二是以学术活动、培训班培养人才,包括支持青年人才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有目的的交流培训;三是以结构调整强盛人才,以不同岗位锻炼青年人才,甚至改组不同部门或是拓展出版单位的实体为青年人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事实上,这亦是出版单位壮大的有效途径。
(4)制度保障留住人才
出版业转型中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制度的变革。制度是企业兴亡的关键所在,因此,健全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是出版业变革的必由路径,同时亦是人才的工作保障。首先是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薪酬体系是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奖励人才的重要保障。其次是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阶梯性进步的平台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不拘形式的方式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不失为富有创造力的举措,如组建团队或是重大项目负责制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处于全方面变革的进程中,新旧交织、日新月异,人才的内涵也在同时发展变化。出版人只有具备新的内涵、锻造出新的品质、具备新的能力,才能担起出版业逐步结构化、国际化、互动化、专业化、服务化的转型重担。
|参考文献|
[1] 于友先. 出版强国与人才培养[J]. 中国出版,2010(19).
[2] 程绍沛. 也谈编辑人才培养[J]. 中国编辑, 2011(4).
[3] 樊希安. 品牌出版单位的人才强企方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人才培养报告[J]. 出版广角, 2013(3).
[4] 吕建萍. 研究型编辑人才培养探究[J]. 出版广角,2013(17).
[5] 聂震宁. 期待更多现代编辑领军人才涌现[J]. 出版参考,2014(33).
[6] 范军,肖璐. 出版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中国出版,2016(23).
[7] 刘耀辉. 创意编辑人才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中国出版,2016(14).
[8] 杨向萍. 聚集优秀出版资源,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J]. 科技与出版,2017(11).
[9] 邹韬奋著,聂震宁选编. 生活与我[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