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瞿 洁 朱国勤 杨宝仙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411)
两次用药不同间隔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影响试验简报
王红梅 瞿 洁 朱国勤 杨宝仙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411)
为验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用药时间,确保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两次用药不同间隔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药剂和第1次防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间隔4~1 0 d后第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基本相近,没有明显差异。
小麦赤霉病;用药间隔时间;防效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麦头,不但会影响小麦产量(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还会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且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能使人畜中毒,故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小麦赤霉病是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奉城地区小麦穗期多遇暖湿天气,加重了赤霉病的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药剂防治工作,为验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用药时间,确保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笔者在2016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扬麦11”,播种期为2015年12月19日,栽培方式为浅耕,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
试验设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大门村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均匀。小麦赤霉病田间自然发生程度为大发生。
试验防治药剂为每667 m2用25%氰烯菌酯SC 100 g对水30 kg。第1次用药时间均为扬花初期,第2次用药时间为第1次用药后3~10 d,依据第2次用药时间不同设4个处理(见表1),另设只防治1次处理和不防治空白对照。各处理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处理(1)-处理(5)面积为415 m2,对照面积为1 335 m2。
两次施药时小麦生长均处于扬花初期,长势良好。试验前至试验期间均没有进行过其它病害的化学防治,试验期间农时操作同常规。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6年4月22日,阴天,温度为13.4~24.2 ℃,空气相对湿度为83%。整个防治期间(4月22日至5月3日)日平均温度为17.2 ℃,平均最高温度为22.1 ℃,平均最低温度为14.8 ℃,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2.2%。试验期间有15次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98.3 mm。
在小麦赤霉病田间症状最明显时调查1次,时间为2016年5月20日,采用对角线15点取样方法,每点固定调查50株,共750株,分别记录每个调查点的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药效计算方法: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试验期间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影响。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由表2可知,两次用药不同间隔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不同,处理(1)-处理(4)的防效分别为61.91%、62.01%、67.79%、64.32%,以间隔7 d后第2次用药的防效为最好,但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只防治1次的处理(5)的防效仅46.59%,与处理(1)-处理(4)间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分析
经观察,各用药区小麦均生长正常,未见明显药害发生。
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药剂和第1次防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间隔4~10 d后第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基本相近,没有明显差异,以间隔7 d后第2次用药的防效为较好。同时,用药1次的防效明显低于用药2次。因此,在小麦生产上防治赤霉病,应根据小麦生育进度合理确定防治时间和防治次数,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