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平 张 珍 陆建忠 王依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上海地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小麦减产原因及对策分析
石正平 张 珍 陆建忠 王依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据上海地区农户普遍反映,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的小麦产量普遍比未还田的要低。为解决此问题,通过调研,分析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小麦减产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小麦种植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提供参考借鉴。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减产;原因分析;对策
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杜绝乱烧乱抛、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性措施。上海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一直较大,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据农户普遍反映,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的小麦产量普遍比未还田的要低。为此,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小麦减产的原因,并依此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种植提供参考借鉴。
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近年来上海市郊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栽种小麦的部分农户(场)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松江泖港泖新农场、青浦区农技中心科技创新基地(蒸淀基地)、浦东新区曹路镇赵桥村和黎明村种植大户、跃进农场、长江农场等,合计调查户(场)数6个,累计调查田块面积96.06 hm2,小麦栽培类型分为浅耕麦栽培、压板麦栽培、机械条播栽培3种。
调查结果表明,仅跃进农场在2007年秋播的小麦产量比对照增产,其余均为减产,产量减幅为15.61%~27.29%,且个别田块因出苗极差,开春后直接耕翻改种水稻(见表1)。
表1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栽种小麦的典型户(场)调查情况
受耕作层浅、表层泥土少、秸秆多及播种深浅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苗扎根、立苗困难,容易出现出苗不齐、基本苗数少、分布不匀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每667 m2小麦基本苗数均不足12万苗,仅为未还田田块的1/3~2/3,且始苗至齐苗期长达10 d以上,较未还田田块推迟5~7 d,同时出苗不匀现象尤为明显。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表土蓬松,导致大部分小麦播种偏深(除机条播外),出土后的幼苗叶片细长(较正常浅耕麦偏长1/3),叶色偏黄,下胚轴伸长(部分幼苗下胚轴长达10 cm左右),幼苗瘦弱特征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冬前(“小寒”节气)小麦每667 m2平均总苗数为11.3万苗,且基本无分蘖,而未还田田块一般冬前小麦单株带蘖数为1个左右;每667 m2高峰苗数不足25万苗,且高峰苗出现时段在惊蛰以后,较未还田田块推迟7~10 d;成熟阶段有效穗数也不足,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数为18万~22万穗,较未还田田块减少20%~30%。
水稻秸秆直接全量还田虽然既可解决秸秆田头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根据有关试验和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必须把握“六大”技术关键:(1)切断或粉碎秸秆,均匀抛撒。(2)深耕翻埋,耕翻深度达15 cm以上。(3)耕翻时土壤墒情适宜,避免烂耕烂种。(4)播前镇压,确保麦种播深基本一致。(5)增施基肥,促进秸秆腐解。(6)沟系配套,降低渍害。
鉴于目前上海郊区粮食生产茬口安排和机械配套现状,建议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于机械动力充足、机具配套、有秸秆还田种植经验的区域,可实施稻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机械动力不足的区域,可实施水稻秸秆半量或1/3还田,多余的秸秆进行其他综合利用。
加速水稻秸秆腐烂,有助于促进麦苗生长。而水稻秸秆腐烂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由于上海地区冬季雨水偏少,为加速水稻秸秆腐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冬灌的方法提高地温及土壤湿度,以增强微生物的活动频率;同时,秸秆腐烂需消耗能量,有条件的可适当增施氮肥来调节土壤碳氮比,以加速水稻秸秆腐烂,从而促进麦苗生长。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包括:(1)秸秆堆肥。水稻收割后,在就近的田边建一个土制的堆肥台,将水稻秸秆用水浸透,每1 000 kg秸秆加入8 kg尿素和适量秸秆腐熟剂,堆制后用泥土或塑料薄膜封严,4个月左右即可达到较为腐熟的程度,可作为后茬作物的肥源。(2)秸秆作辅料生产商品有机肥。以水稻秸秆碎片替代砻糠粉、木屑粉、啤酒糟、金针菇栽培后的下脚料等作为生产商品有机肥的辅料,可鼓励有机肥企业向附近农户直接收购秸秆用于有机肥生产加工。(3)利用水稻秸秆作食用菌培养基质。可建立工厂化隧道式秸秆集中发酵基地,将水稻秸秆集中发酵后销售给食用菌种植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为促进水稻秸秆还田,农机、农艺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合攻关,通过农机动力、配套机具的筛选和研制,以及配套农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形成可操作、合理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路线和作业规范,并由点到面逐步进行推广应用。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