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杰,邢晓鸣,孟华兵,马虎财,沈天垚
(1.八里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28; 2.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3.妙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25; 4.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浅析湖州市水稻生产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沈 杰1,邢晓鸣2,孟华兵2,马虎财3,沈天垚4
(1.八里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28; 2.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3.妙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313025; 4.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从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湖州市水稻生产进行分析概述,并针对目前湖州市水稻生产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科技投入不足和规模化经营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发展方向,对保障湖州市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市; 水稻生产; 发展趋势
水稻是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据统计,浙江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总产的70%和80%左右,全省有80%左右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粮食自给率已不足40%[1],在全国粮食产量结束十二连增,持续增产被打破的大环境下,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不仅事关农村经济繁荣,更是直接关系着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归属于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湖州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全年温度≥10 ℃的生长期为217~222 d,积温4 772~4 960 ℃。水稻生长季(5—10月)降水量734.3~905 mm,属热量中等、半干燥气候生态型[2]。切实巩固和提高湖州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对提高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州市为例,分析浙江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浙江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水稻生产能力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水稻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实际产出水平,它综合了温光水土等自然因子,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因子,以及政策、科技、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子,是一个地区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所形成的生产能力[3]。
1.1 水稻播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
2005—2014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图1、图2)。2005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9.64万hm2、70.35万t,2014年分别减少到6.98万hm2和57.62万t,减幅分别为27.61%和18.10%。其中,2005—2013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2013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18万hm2、65.88万t,9年间平均减少1.69%、0.71%;从2013年开始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加速下降,2013—2014年减幅分别达到14.66%和12.53%(图2)。
图1 2005—2014年湖州市水稻的播种面积和产量
图2 2005—2014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减幅
1.2 水稻单产稳步提升
2005—2014年,湖州市水稻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湖州市水稻平均单产远高于同时期浙江省和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水平(图3)。2005年湖州市水稻平均单产为7 300 kg·hm-2,至2014年湖州市水稻平均单产为8 259 kg·hm-2,10年间单产增加幅度达13.14%。同时期浙江省和全国水稻单产增幅分别为20.95%、9.03%。湖州市水稻单产水平虽高于浙江省平均单产水平,但2005—2014年水稻单产增加幅度却远低于全省平均。
图3 2005—2014年湖州市水稻单产的水平
1.3 稻谷生产成本效益的年际间变化
根据历年《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图4),2014年浙江省粳稻生产每1 hm2总产值为24 460.65元,每1 hm2总成本为18 292.20元,每hm2净利润为6 168.90元,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1 1751.60、10 489.65、1 262.40元,增幅分别为92.47%、134.44%和25.73%。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益的主要原因。从2012年起,浙江省粳稻生产的总产值虽然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受成本大幅提高影响,粳稻生产的净利润连续出现急速下滑,直接导致成本利润率从2011年的73.97%降至2014年的33.73%,为10年来最低水平。
图4 浙江省粳稻生产成本主要构成要素及成本利润率变化
2.1 土地资源约束加快,影响生产可持续发展
人均耕地和水田面积减少、耕地占补不平衡、耕地质量下降是目前湖州市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难题[4]。虽然近年来湖州市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加强耕地保护,但耕地保护的难度却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难免会抢占大量的耕地,而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大多数是围垦或开荒地,即使数量得以平衡,耕地质量却难以保证,并且湖州市耕地储备资源已严重不足,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农民为了经济效益而发展养殖业等效益比较高的产业也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主产区“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的产生。2013—2014年湖州市水稻播种面积减少了1.20万hm2,降幅达14.66%。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形势下,如何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对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越来越重。
2.2 农业科技水平投入不足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结构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湖州市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从2005年的49.14万人已降低至23.34万人,降幅达52.50%,农村的种植主体已由“三八六零”转为留守老人,同时乡镇和村农技人员技术力量不足,高产配套技术难以推广到千家万户。受务农劳力老龄化、户均稻田规模小等综合因素影响,在稻作方式运用上,农户往往倾向于直播等粗放种植,这不仅不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和转化,还会因为直播稻田群体质量过大而增加倒伏和病虫草害暴发的风险[5],不仅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还会降低农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投入,强化技术推广,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
2.3 规模化经营发展不平衡,影响种稻产量和效益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科技贡献率的重要手段。规模化经营不仅便于统一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水管理和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的开展,还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但是湖州市当前水稻大面积生产上仍以小规模散户为主体,水稻种植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与此同时,部分种粮大户规模扩张过快,缺乏相配套的人员、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粮食生产需要,导致机耕机插机收不及时、轮作茬口衔接不合理、稻谷烘干和贮藏能力不够等问题,从而造成综合成本过高,以致难以盈利。如何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湖州市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3.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人增地减的大趋势下,单纯依靠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来保障水稻产量的难度较大。因此,稳定水稻播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和降低生产成本是保障水稻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成为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6]。近年来湖州市相继引进推广了一批以甬优、春优和浙粳系列为代表的抗灾、抗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水稻单产水平连创新高。在此基础上应加快研究以精量播种、标准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干湿交替灌溉、病虫害测报及预防等与推广品种相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将良种和相配套的良法一起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水稻的增产潜力,还能实现节肥、节药、节水、省工、省时等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近年来农民种稻收益不断降低,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近年来浙江省稻谷利润快速下滑,2014年稻谷成本利润率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但是仍然高于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据《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利润率仅为6.79%[7]。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以散户经营为主的生产现状将发生根本性转折,取而代之的将是有组织的适度规模经营业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成员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8]。首先,湖州市应加强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从而实现规模化管理和经营,进而提高规模效益,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促进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变;其次要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服务主体,提高水稻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引导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3 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湖州市以粮食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田间道路、沟渠配套及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建设[9]。总体看来,湖州市整体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农业配套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低温、雨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发生不断,由于缺乏育秧中心、晒场烘干、粮仓机库等配套设施,不同程度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并且农业保险条例及相关配套细则并不明确,也造成即使水稻减产但由于成因不在保险条例里而无法获得赔偿的现象,导致农民的根本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湖州市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兼顾适应现代粮食生产需要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粮食生产贴息贷款等相关政策的细化完善,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1] 王红茹, 郭芳, 李雪. 中国粮食地图: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J]. 中国经济周刊, 2013 (25): 32-34.
[2] 朱德峰, 陈惠哲, 章秀福, 等.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J]. 浙江农业学报, 2007, 19(6): 423-426.
[3] 李凤博, 方福平, 程式华. 浙江省水稻生产能力和制约因素及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3): 261-265.
[4] 王仪春, 王云华, 朱国富. 湖州市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的防范对策与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2): 295-296.
[5]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等. 南方水稻机插现状与发展分析[J]. 中国稻米, 2015, 21(5): 7-12, 19.
[6] 应兴华, 曹立勇. 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J]. 中国稻米, 2016 (3): 10-13.
[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8] 李伟海, 庄细跃, 赖清云, 等. 江苏省常州市水稻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5): 41-45.
[9] 冯忠平, 王仪春, 周可明, 等. 湖州市粮食生产回顾与发展对策分析[J]. 中国稻米, 2014, 20(4): 106-108.
(责任编辑:侯春晓)
2017-03-06
沈 杰(1982—),男,浙江吴兴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技术推广工作,E-mail: 269676377@qq.com; 邢晓鸣(199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从事农作物技术推广工作,E-mail: 2013801177@njau.edu.cn。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07
S511
A
0528-9017(2017)08-1315-03
文献著录格式:沈杰,邢晓鸣,孟华兵,等. 浅析湖州市水稻生产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8):1315-1317,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