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操喜 齐攀 徐超 杨小英
【摘要】本文研究了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46-02
1.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中国职业教育和古代师傅带徒弟模式的结合,在不同时期,这两种模式单独存在,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在试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问题多多,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
2.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2.1职业院校基础条件满足不了行业更新的速度
目前,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更新周期长,尤其是贵重的硬件设备,导致行业新的标准、新的技术能在学校得到快速响应,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东西,毕业时不能应用。另外,实训基地建设泛滥,虽然名头有,但没有真正落实。
2.2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企业认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较少站在行业发展和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另外,在文献[4]中提到,有些合作企業由于技术保密和其他方面原因不愿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合作停留在表面。
2.3职业院校保障措施不力
国家、省、市级政府部门只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操作性不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政策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常因政策冲突而中途夭折。另外,学校没有从自身角度克服困难,而是等政策,盼政策,工作严重滞后。
3.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兼顾校企生三方利益
要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要平衡各方利益,使得校企以及参与部门能得到实惠。对企业来说,其参与是获得不可替代的、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力资源投入回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发展利益。对学生来说,其参与是能接受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最终实现其成长诉求和发展愿景。对学校来说,其参与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更高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作“三方”的利益有机统一,形成整体,其中企业核心利益和学生核心利益的实现是学校核心利益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学校在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兼顾合作“三方”的利益,确保各方在合作中取得共赢,以此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确保现代学徒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2行业协会牵头开发标准体系,促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发展
目前,西方国家多以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与培训质量, 我国可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文献[4]中提到的,由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主导企业、优质院校联合开发“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标准、导师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从“标准”层面规范“学徒”培养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进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3 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细则
首先要选择好企业,一般情况下,要选取企业组,即选择多个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这样就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根据合作企业的意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签订(行)校企三方协议来明确学校、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要求。与此同时,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待遇,保障学生权益。联合试点企业,由行校企等多方的精英人员组成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小组,负责该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等等。学生在学徒制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师傅,联合学校的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制,双导师的选拔是根据《现代学徒制双师管理办法》进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办法,对优秀的教师校内要计入考核评价体系,对优秀的师傅企业在评优奖励方面也要适当倾斜。围绕不同岗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甚至麦可斯等多方 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现代学徒制这种模式刚刚起步 ,大家都在探索,只有各级部门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秀锦.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97-103.
[2]赵岩荆.现代学徒制应用于我国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5.
[3]孟源北.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
[4]欧阳丽,何文娟. 校企协同试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
[5]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徐操喜(1983-),男,安徽潜山人,讲师,2009年7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职业教育。现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任教师。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