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智魁
【摘要】体育竞赛是体育项目中最常见的一种体育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由不同的体育竞赛方法来完成,本文从五大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体育 竞赛 方法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24-02
根据体育竞赛的具体要求、项目的特点、参赛队(人)数、比赛的期限和场地设备条件等因素,可选用不同的竞赛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顺序法、轮换法、淘汰法、循环法和混合法。
一、顺序法
顺序法是指按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比赛的方法,包括分组顺序法和不分组顺序法两种。分组顺序法是把参赛者分成若干组,分批进行比赛,按预赛、复赛、决赛成绩决定出名次。也有采用一次比赛(决赛)决定名次的,但它必须是以客观标准(如时间、距离、命中环数等)评定成绩的项目。不分组顺序法,是在某一比赛时间和场地内,不能在有两人以上同时进行比赛的项目中用,在规定次数中按最好成绩决定出名次,如田径比赛中跳高、跳远、标枪等。顺序法的优点是:参加者的竞赛条件相同,对抗因素强,竞争气氛浓,有利于创造成绩;缺点是:费时较多。
二、轮换法
轮换法是指参加者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进行不同项目比赛,并按预定的轮换顺序进行轮换,直至全部比赛项目进行完毕,再依据各项目的成绩决定出总名次和各单项名次。轮换法一般在竞技体操、综合性多项目比赛中采用。轮换法的优点是竞赛所需要的时间短,缺点是比赛的条件不完全均等。各队轮换顺序有利有弊,竞争气氛不浓。
三、淘汰法
淘汰法是指逐步淘汰失败者,使胜者按计划进入下一轮比赛,最后决定出有限名次的一种竞赛方法。淘汰法分为单淘汰、双淘汰两种。为了避免强手在初赛中相遇,一般把强手定为“种子”,用“种子法”编排。淘汰法的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比赛;缺点是学习交流机会少,除有较合理地赛出冠亚军外,很难客观合理地定出其他名次。淘汰法主要是在参赛队或参赛人数较多、比赛时间较短、场地小的条件下组织比赛。
(1)单淘汰。它是失败一次即被淘汰的赛制。编排是必须要让第一轮参赛队或参赛人数的编号数为2的乘方数,即 4( 22)、8( 23)、16( 24)、32( 25)……其比赛轮次就是2的乘方数。如:8个队参赛,选用的号码位置数8=23,比赛轮次由为3轮。比赛场地=参赛队—1,即全部赛程有7场比赛。(见图1-1)
如果参加比赛的队(人)数不足2的乘方数时,可选择最接近的且又比实际参赛队(人)较大的2的乘方数作为号码位置数,使到第2轮时比赛的队(人)数正好是2的乘方数。例如:14个队参加比赛选用号码数应为16(即24),为4轮。轮空队只能放在第一轮,轮空数=选用号码位置数-实际参赛队数,轮空号码位置应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区(组)内,强队一般在编排时被确定为“种子队”,“种子队”优先轮空。以6个队参加比赛为例,选用号码位置数应为23=8,轮空数=8-6=2,这两个轮空位置就应分别安排在图l-2中上区的2号位和下区的7号位。在参赛的6个队中,确定两个强队为“种子队”,这样“种子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就应放在上区的1号位和下区的8号位,他们在第一轮比赛轮空,直接进入第2轮的比赛。
(2)双淘汰。它是指参加比赛的队(人)在比赛中失败2次即被淘汰的赛制。它的编排与单淘汰相似,它的总场数的计算为:总场数=(队数—1)+(队数—2)。下面以8个队为例(见图1-3)。
場数=(8-l)+(8-2)= 13(场)。
四、循环法
循环法是指参加比赛的队(人)按一定的顺序逐一相遇比赛,最后根据胜负场数的积分决定名次的一种竞赛方法。循环法分为单循环、双循环、分组循环三种赛制。
循环法的优点是:比赛的机会多,有利于学习提高,名次确定也比较合理;缺点是:比赛场次多,时间拉得长,运动员易疲劳。
单循环制。单循环制是所有参赛队相互比赛一次。它的轮次计算方法是:如果参赛队是奇数,则轮数=参赛对数;如果参赛队是偶数,则轮数=参赛队数-1。它的场数计算为:场数=[队数×(队数-1)]÷2。例:8个队参加比赛,则轮数=8-1=7轮,场数=[8×(8-l)]÷2=28。它的编排方法是用阿拉伯数字代表各个队,等量分布为左右两行,左行由上往下排列,右行由下往上排列,然后用横线连起即为第一轮相遇的两个队。从第二轮开始1号位固定不动,其他位置逆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即第二轮比赛顺序。依此类推至轮数全部排定。如果参加队为单数,则用“0”补码占位,与“0”相遇则为轮空。
(见表l-l)
轮次排空后由各个队抽签,然后将各队签号填入轮次表,再结合比赛日期、时间、地点、场地、裁判,这样就排出了竞赛日程表。
五、混合法
混合制竞赛方法是将淘汰制和循环制结合运用的一种竞赛方法,一般将比赛分为预赛与决赛两个阶段。预赛阶段将参赛队平均分为若干小组,先进行淘汰或循环,各小组优胜者进入决赛阶段。决赛阶段采用循环或淘汰制,决出最后所需要的名次。其编排方法同淘汰制和循环制。
参考文献:
[1]陈媛.新课改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2]施良方着.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康锦堂主编.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