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较之美术专业的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角色定位,并与所处的学前教育大环境相协调、融合,才能真正探索出“专业化”的幼儿美术教育道路。本文将从教师、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课程
【基金项目】2014年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XS YK034。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08-0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摇篮,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前儿童教育已不僅仅停留在吃饱、看好的阶段,这就对学前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除健康、语言、社会、科学领域外,艺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并着重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美术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掌握,还对儿童的人文素质、情感培养以及审美经验、智能提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的完善是推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角色定位,并与所处的学前教育大环境相协调、融合,才能真正探索出“专业化”的幼儿美术教育道路。较之美术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优势。学校资源充足,可接触各个专业背景并相互影响,为其创作提供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专业教育知识种类繁多却也相得益彰,为跨学科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感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并重,为较强的敏感发现和操作实践做好铺垫。但不可否认,该专业学生在兼修美术时,也有必然的劣势。所招收的文化生没有美术基础,其课程的开展与实施相对薄弱;现代幼儿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贯穿于美术课堂,且美学思路未有效跨学科应用,学生教育学经验较难融合;所修课程繁杂,美术课时间不充裕,学生不能深入研究。诸多劣势使该专业的美术教育处于相应矛盾之中,应有待强有力的突破。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依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其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切合实际,教师发展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已称为世界性的潮流,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否能再细化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成为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美术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怎样才算是发展得更专业化?我们是否也要像传统美术教学形式一样,偏重于理性的观察和严谨的造型训练,对于素描的光影教学、色彩的三大构成,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以此来解决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呢?对于即将要从事幼儿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貌似侧重点有所偏移,他们的专业性表现在情感的唤起、媒介的反映和自我的认可。《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因此,该专业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向学生尽力引导美学的感性意识,激起学生对生命与自然的真实情感,从而日后感染幼儿去直观认知世界。
二、摒弃陈旧,课程设置现代化
当今社会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人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现状来说,应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各学科的前沿知识纳入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中,在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更新的同时,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灵活。
三、以人为本,教学内容实用化
教育领域中已公认,幼儿美术教育应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步调一致,主张多元化教学,多种类别教学内容彼此辅助,综合性地启发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正如阿恩海姆在“语言与音乐”关系的解读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念一样,认为“对感受力和特性的注意,并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教育的核心。”然而,国内一般采用严格的分类教学模式,将美术学科的内容与其他科目分离开,跨学科教学联合得并不密切。“泾渭分明”的教学,使美术课容易“画地为牢”,忽视其它学科知识和感性经验在创作中的注入,而仅停留在技术教学的浅表层面。这对学生很不利,其获得的各科知识很难得到及时迁移与整合,不能全面地体现并发展学生的综合才能。殊不知美术学科包容性极强,可在创作过程中发散性并交互各类知识,培养如情感、思维和道德等多重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建构知识体系的最佳学科,其凝聚作用显然是其它学科取代不了的。所以,只实行美术技巧的训练也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
四、因材施教,课程实施人本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若是没有经过频繁的教学和社会实践,将很难适应之后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也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美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各高校正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将学科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型技能。该专业学生也不乏大量美术应用案例,但无非是制作诸如活动道具或教学实践教具之类,或是教室布置和装饰等美化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由此看出,审美教育的实践应用还并未与社会人文关怀的引导同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西咸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强人文科学内容的纳入,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使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之间得到互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时得到提高,从而得到人格的完善,促进全面发展。
五、开放思想,评价机制多样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迎合其专业性质,提高审美的同时增加其教学手段。由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美术课程中我们对一幅作品的评价基本都是从构图、造型及色彩关系上进行评价。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作品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而且侧重点应跟美术专业学生予以区别。应从全局出发,构建全程式评价,即从其构思就应体现儿童艺术的猜想性,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深刻体会儿童艺术的内涵,从儿童的思想出发,这样的作品才能与儿童合为一体,成为儿童喜欢的灵魂作品。其次,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要具有宽容性,最后,作者要能说出作品背后的故事。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首先当缕清自身的教育价值和角色定位,并与所处的学前教育大环境相协调、融合,真正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幼儿美术教育道路,使我们的幼师美术教育有章可依,有理可循。
参考文献:
[1]赵奎林.《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初探》.《大众文艺》2009-10.25
[2]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大家》.2012-7.15
作者简介:
钟丽娟,女,汉族,山东阳谷县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美术学。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