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社区文化的提升及延续。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社区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社区以其独特群居环境营造了特定的文化氛围。如何结合社区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书法、绘画、武术等文化内涵,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着眼于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的培养,尊重地域文化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画、书法、篆刻、天文、武术、象棋、戏曲、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社区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盖幸运者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物欲横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不利于人们心理及思想健康成长的背景,使得部分人们丧失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目前的社区文化虽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和元素,但还缺乏一定的内涵和延续性。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德育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
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针对社区文化的需要,应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此外,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人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社区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举办了什么舞蹈学习班、书画学习班等形式上,要使社区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和元素。另外还要使其文化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划性。例如舞蹈的培训,其主要功能是锻炼身体、增强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但还要考虑师资、活动场地、舞蹈的难易程度、美感、舞蹈编排的延续性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该舞蹈的社会性认知程度。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众文化生活,将歌曲、舞蹈、戏曲、民间绝活等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倡导精神文明,陶冶精神情操,豐富群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文化布置、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书画展、戏曲表演、唐诗宋词吟颂比赛、民族音乐表演等)以此来提高社区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元素,德育教育更是社区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社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更好地体现在社区文化里。
作者简介:马波(1973.01-),男,汉族,河北临城,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艺术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