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精神”“公众话语权”“公共审美价值”

2017-08-29 13:16余畅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艺术和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迅速发展,为满足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公共艺术的发展变得多元化。公共艺术在开放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时,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公共艺术的设计,因此,公共艺术更好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环境相协调。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和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公共艺术在各个国家都变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现实国情的因素,我国的公共艺术与国外的公共艺术发展相比较为落后,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国家。

(二)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艺术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但是因为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与欧美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外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经验显示,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要遵从公共艺术的几个特性,特别是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正确的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精神”、“公众话语权”、“公共审美价值”将有助于公共艺术更好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差异

以美国为例,公共艺术的发展居于世界顶尖水平,大部分城市都实行公共艺术规划,由不同职业的人员组成审核小组,由于每个城市的政策与文化差异,加上审核阶段,使美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各具特色,更具活力。

反观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由于时间较短,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公共艺术的发展十分混乱,各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品变得雷同,有些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品缺少了与大众互动和公共精神,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二、研究、调研结论

(一)公共性

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公共的艺术,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存在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存在于公共空间的作品必然要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公共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是开放性与公共性。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仅是指艺术品存在于公共空间,还包括传达社会思想文化,与公众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公共艺术范畴下的艺术品应该是为公众服务、与公众分享,与社会大众紧密联系的。

(二)公共精神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公共”二字,公共艺术要求设计作品具有当下社会的先进意识,能够关注当下公众的人文精神。公共精神在现代社会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的规划以及大众对于公共设施的维护,但显然,在对公共设施的维护方面,我国的现状令人堪忧。公共精神是代表当下社会的意识文化与审美取向,所以公共艺术的存在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应该是对大众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能够尽力提高大众的审美与素质。

(三)公众话语权

公共艺术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大众是社会中的普通人,在人口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没有任何特权。作为纳税人,社会大众应该有一定的决定权和选择权,这就是公众话语权。美国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就是因为美国具有对公共艺术的审核小组。让公众拥有话语权对公共艺术的选择发展会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公共艺术面对的,应该是属于大众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由于体制、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在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公众话语权容易被忽视,想要公共艺术在我国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公共话语权在公共艺术中的比重。

(四)公共审美价值

对美的追求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美的理解不同,但任何时代大众的主流审美都应该成为公共艺术的方向。美的价值可以从公共艺术的多方面体现出来,结合我们通过生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想法,形成更高境界的审美。

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公共艺术的创作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应该是符合大多数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与景观环境相互配合形成整个艺术美感,在一个和谐、美的景观环境中,更能突显公共艺术的美的价值。环境、公共艺术、人三者的和谐,会使景观中的公共艺术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

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环境中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形式,又是蕴含丰富社会内容、精神内容的文化形态,在城市中,既是美化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要考虑放置场地的周边环境,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城市公共形象。

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雕塑、壁画,还包含具有实用性的公共艺术。在设计中,将实用功能与造型结合在一起,是现代公共艺术发展的一个特征;当然,公共艺术品在实现功能的同时,更要显现自身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征。

公共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以社会大眾为主体的。将当下的公众文化、公众关心的话题融入艺术中,让大众有参与感、共鸣感,让公众真正拥有话语权的公共艺术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张燕根,丁硕赜,张泽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余畅(1992.03-),女,山西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性公共艺术和谐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