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娜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国际国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失范行为,国内外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人素质的大谈论,有人提出了“中国人素质低于西方人”的论断,归根结底还在于对规矩意识的探讨。对此,笔者以规矩意识为切入点,对遵规守纪的践行路径进行探索,旨在提供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规矩;自由;践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历史证明,不论是从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而言,规矩在其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遵规守纪已成为全球共识。但不论是在国家间还是个人间,漠视规矩、违法乱纪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客私自下车遇到老虎袭击一死一伤;平凉泾川赵某醉酒驾车四死一伤;周某康、徐某厚滥用职权贪污枉法最终锒铛入狱;美国实行霸权主义,引起众怒等等,这些不守规矩的事件极大的扰乱了社会秩序,也给人一记重重的警醒: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破坏规矩终会付出惨重代价。因此如何让遵规守纪不仅仅一种意识更成为一种行动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将从破坏规矩的原因、规矩的形成入手探索遵规守纪的实践路径。
一、破坏规矩的原因分析
经过梳理,笔者认为破坏规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三是逆反之心;四是不明规矩;五是吸引关注;六是从众心理;七是侥幸心理;八是规矩的不合理等。总的来看前七项属于主观原因,后一项属于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说,一种是主动行为,一种是被动行为,对于主动行为应以刚性约束为主,对于被动行为应以引导教育为主。从客观上来说,应以修改完善为主。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提出三条遵规守纪的实践路径。
二、遵规守纪的实践路径
(一)从人性底线考量,更多发挥制度刚性作用
1.人追求自由的本性分析
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也有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中国从解放之初的积贫积弱到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束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释放,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场大的洗礼。经济上的自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中国人的身影更是遍布世界各地,更是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捕捉的对象。在我们因之而骄傲的同时也因之而羞耻,似乎中国人出现的场合免不了一出闹剧,于是一场关于中国人素质的谈论此起彼伏,有人因此论断:中国人素质低于西方国家。不可否认,部分国人素质确实比较低,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他们的自由,任何规矩都是对自由的束缚,对人性的压制。对此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部分人的言行必须以刚性的制度进行管束。
2.对于制度刚性作用的分析
根据霍布斯的国家理论,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就会出现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于是国家产生了,人们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定立了契约,对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进行了规范,这就是规矩。上文关于中国人素质的讨论归根结底还在于对规矩意识的讨论,有人认为并不是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守规矩,素质较高,只是西方的制度规定比较完善严苛而已。笔者比较赞同一观点。中国向来注重立规矩、定制度,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宽松软的情况,这为破坏规矩、违法乱纪留下了缺口,最终引起破窗效应。加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定规定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失范行为,这也是国人规矩意识普遍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践行遵规守纪的第一步就是从制度入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堵住制度漏洞,清楚告诉人们不能或禁止做什么,同时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通过对制度规定的完善,加大违规的查处力度,让人们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敢违法乱纪,从而阻断恶性循环的链条。
(二)从利益中线考量,更多奖励配套措施
1.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从国家、群体而言,定立规矩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从个人而言,遵规守纪是维护个人利益的最佳选择。但某些规矩的订立侧重于保护弱势群体,这势必会触犯少数人的利益,于是破规矩就成了一种必然。如果仅从制度刚性的角度考量,就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为了兼顾公平,弥补制度本身的缺陷,这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填补,笔者认为适当的奖励是最有效的办法。
2.奖励措施的正向激励作用
奖励是对一个人言行的支持和肯定,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保障斑马线上的安全为例。近年来,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频发,责任即在车主也在行人。一方面车主没有按照交通法规要求减速让行,另一方面行人乱闯红灯。但从行人乱闯红灯一方而言,根据笔者观察,部分为老弱病残以及生活贫困人员。如果严格按照交通法规刚性执法,加大惩处力度,弱势群体将不堪重负,于是就有了礼让行这一提法,但效果却不乐观。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浙江杭州,主要做法就是加强刚性执法的同时对机动车主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奖励,基本形成了相互礼让的良好氛围。像杭州在保障斑马线安全上的探索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从道德高线考量,更多引導教育
1.良知的践行过程
遵规守纪既是为了保全自己也是为了保全他人,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制度的刚性和奖励的激励性都在于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道德层面引导人们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善心,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充分激发人们的善心,才能让遵规守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向善之心就是人的良知,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人人都有,但是人们的良知逐渐被蒙蔽了,需要不停地去“致”,也就在实践中去践行。笔者认为,遵规守纪的实践过程就是践行良知、发善行的过程。在当前物欲横流、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善行需要引导教育。
2.建立引导教育机制
遵规守纪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建立引导教育机制能有效保证遵规守纪的践行。引导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把握三个主体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立规矩者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关键少数的以身作则来加以引导;二是要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媒体的宣传报道,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让遵规守纪蔚然成风。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不论是制度的刚性还是道德的柔性都在于成就社会的方圆,而遵规守纪在于成就自身的方圆,只有刚柔相济才能保持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平衡,只有人人都把遵规守纪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去践行,个人与社会才能成就真正的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