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思维下英汉翻译的不同及翻译窍门

2017-08-29 14:45王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王薇

摘要:定式思维是一个人依据其生活习惯或以往的生活经验养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迅速解决新问题。其缺点是会将一个人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继而墨守成规,遇到新问题时无法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习惯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思考。因此,定式思维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克服自己民族固定的习惯性思维,中西方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本文将主要探讨定式思维下英汉翻译不同的原因及翻译窍门,希望可以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些新思路。

关键词:定式思维;原因;翻译窍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20-03

一、英汉翻译不同的原因

1.地域不同。地域的不同会造就民族之间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这里的地域包含了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环境特征等内容。地域的不同会对词汇、句式、说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地,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英语和汉语在各自的表达方式上都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方地域的不同也是对定式思维下英汉翻譯的解读。例如英国在地理位置上四面临海,因此很多词汇都与海有关。如:in smooth water(诸事平顺),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fishwife(骂街的泼妇),half seas over(饮酒过多),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等词便体现了地域对词汇的影响。因地域的不同,英汉两个民族对动植物的用词范围也不尽相同。如中国有玫瑰、月季和蔷薇之分;但在英国,通通都叫做“rose”;再如英国多黑莓,所以有“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而中国自古以来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人常说“多如牛毛”。

2.历史渊源不同。历史渊源的不同亦使中西方形成了独具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说话方式。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其语言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促进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便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在汉语中,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吃了没有?”“涨工资了没有?”“没下岗吧?”这样的语言在汉语文化里也许并没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西方人对这几句话却很敏感。“你吃了吗?”往往会使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涨工资了没有?”“没下岗吧?”则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而英语中,见面打招呼的惯用语是“hello”、“hi”、“how are you”因此为了达到其交际意义我们应把“吃过没”等汉语惯用语翻译成“hello”,或“how are you”更为合适。再者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是历史遗留下的思维和观念的不同造成的。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在翻译过程中利用视角转换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宗教文化不同。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东西方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不但影响着信徒的精神生活,而且宗教文化还渗透到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音乐和思想道德中,成为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欧美国家多信奉基督教,相信上帝创世之说,所以其语言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中多少会带有宗教色彩。如“一贫如洗”译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黄粱美梦”译为“fool's paradise”而中国是一个宗教百花齐放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的文化渗透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习语,例如:佛法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而西方,因为《圣经》是基督宗教的经典著作,所以《圣经》对西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圣经》中提到的禁果,吃了能知善恶美丑。而这一传说据说是受到希腊神话中赫斯珀里得斯仙女的金苹果的影响,禁果后来就变成了苹果。于是,在亚当夏娃的故事中,苹果变成了诱惑人类堕落和罪恶的象征。并且在拉丁语中,“苹果”这个单词与“罪恶”相似(苹果“mālum”,罪恶与不幸“m?觔lum”),这也可能是苹果被认为是圣经中的“禁果”的原因。因此,苹果在英美国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是“纠纷的苹果”,常用来比喻不和与争斗之源、祸害之根;“an apple-head”形容缺心眼的人;“a wise apple”指假话,胡说;“Golden Apple”则指红颜祸水。同时,苹果馅饼也很受西方人喜爱,尤其美国人把其看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甜点。

4.思维习惯不同。中国人说话含蓄,表达委婉,而西方人表达直截了当。因此西方人习惯把重心放在句首,而中国人习惯把重心后置。因此中西方思维习惯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喜好的不同。如中西方人对颜色的喜爱就不同。西方人不喜欢红色,喜欢绿色,因为绿色表示上涨而红色表示下跌;中国人则相反,喜欢红色的喜庆和吉利。西方人喜欢白色的高雅纯洁,因此新娘总是穿白婚纱表示纯洁忠贞,而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在亲人离世后要穿白色孝服。中国人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黄色的专属,所以黄色一直被认为是高贵、神圣的颜色;而西方文化中的黄色追溯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的衣服颜色,所以英语中的黄色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和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动物的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在中国,狗是看家护院的,人们对狗不如西方人那般重视,甚至会宰杀吃狗肉,且带“狗”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皮膏药、狗眼看人低等。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都细致描绘了狗对主人的忠诚,甚至在主人遇难时的奋勇搭救,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和观众。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思维习惯的不同,不能只对译文进行字面意思的翻译,那样很容易产生歧义。

二、翻译窍门

1.拆分长句。长句是汉语中特有的现象,且汉语中的长句皆是短句组成,因此译成英文时就要对长句进行拆分合并,以便译语民族理解起来更加容易。长句一般分成两个或多个句来翻译。如:王晶正在专注地看书,忽然吓了一跳,看见一只鸟落在窗台上。(Absorbed in her reading,Wang Jing was startled when she saw a bird falling on the window.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一个由三个短句组成的长句。英文对原句进行了拆分合并,增加了连接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更加地道。

2.避免逐字照译。汉语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词义丰富,因此常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英语的词语较为单一。如:一见到“老”就译成“old”,并把“老闺女”误译为“the oldest daughter”;“老人”误译为“the old man”,“老黄历”错译为“an old calendar”。一遇到“who,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一律译为“……的”,见到“……的”就统统用“of”结构来处理。方梦之曾指出,“在语言运用上,译者往往有固守本族语习惯的趋势,以致产生所谓的‘西汉汉语或‘汉化英语之类,这在一方面是语言心理思维定势所使然。”(车文博,2001:271)。例如“ ……价格很贵”,译文不能翻译成“The price is very expensive”,而要翻译成“The price is very high”。因为在英语中价格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分。如“吸烟有害健康”(Smoking can be harmful to health)。虽然句子没有大的语法错误,但给人一种不够地道的感觉。例如,英语的“French kiss”、“morning glory”、“Indian summer”、“Greek gift”就不能理解成“法国人的亲吻、晨光、印度的夏日、希腊礼物”,而是“舌吻、牵牛花、愉快宁静的晚年和害人的礼品”,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考虑文化背景及语境的影响。

3.减译。汉语有时出于搭配习惯喜欢加上范畴词,而英文则省略范畴词。如“教育水平”(education)、“交通运输”(transport)、“现代化建设”(modernization),如“这些困难的性质是暂时的”(These hardships are temporary)、“我们必须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We must oppose extravagance)、“促进和平统一大业”(promoting peaceful reunification)、“经济领域的改革”(reforms in the economy)等。因此,汉译英时常常省略类似“水平、方式、方法、行为、方面、情况”等范畴词。

4.省略词。汉语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人们、大家等词往往要被省略。如:人们说这个地区污染严重,不能译为“People say that this region is heavily polluted.”正确译文为“It is said that this region is heavily polluted.”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减少母语对思维定式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固定搭配的使用,特别是那些习惯性或常规性的词语组合,这样才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

5.英汉词语相对应。如英语常用时态来表达汉语中的时间词。例如“了”、“过”、“已经”、“就要”、“现在”、“将来”、“正在”、“过去”等。英语中则用“be、do、does、did、doing、done、have、has、had”来表示。例如: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译文:“Nobody had ever known that one could walk across the Huaihe.”例如: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译文:“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the reforms in our country.”

6.增连接词。汉语重在意合,篇章结构不像英语注重使用各种衔接手段,但是意思却能浑然一体;而英语重在形合,要通过使用各种连接手段使这一语言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如“妈妈生病了,我必须待在家中。”(My mother was ill,so I had to stay at home.)“坐吃山空”。(If when you sit idle and eat,your whole fortune will be used up in time)

三、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尤其在面对中西方语言差异时,我们更需要从其本民族的地域风貌、社会历史渊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喜好等来了解中西方的语言,以便能够更加地道地对英汉这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转化。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首先要了解源语与译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并考虑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译语思维方式的特点,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运用适当的翻译窍门,从而使译文符合译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最后笔者也希望通过对定式思维影响下英汉翻译不同原因的探讨和对翻译窍门的研究,可以对译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車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63,302.

[4]吴剑丽.论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80-82.

[5]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州学刊,1989.

[6]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