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红
【摘要】认清小学文言文的现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故事导读,激发兴趣;独特朗诵,自我感知;群文阅读,经典荟萃;第二课堂,活动展示”的教学策略,点面结合,内外双修,守正纠偏,点燃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熱情,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经典文化,践行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激发兴趣 独特朗诵 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49-02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鸡肋,重视无力却又无法放弃。如何调整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真正寓学于乐,学思结合,对于学生了解文言文以及正常接驳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小学文言文之尴尬现状
大多人都认为小学生非常地怕文言文,甚至认为文言文如同第二外语,艰涩难懂。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有老师的责任。第一,教师长期的不重视,以考纲为导向而忽视了文言文的教学,学生自然与之绝缘;第二,教师忽视学生,导致教法简单粗暴,逐字逐句翻译,学生索然无味,又或者过度拓展,深度挖掘,学生茫然无措。要么不讲,要么意兴盎然,学生情何以堪,文言文之学习又从何谈起?
二、小学文言文之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五年级和六年级(第三学段)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可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里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通过课标分析,我们在教学目标上,更应该倾向于“诵读”和“导读”,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体会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小学文言文之教学策略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我们要守正纠偏,守住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1.故事导读,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直接的知识点教育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欲望。《杨氏之子》可以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以“智慧比拼”孩子胜过大人的故事先行带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的好奇和热情无形会被点燃。再以故事的形式,把“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给解读出来,让学生对照文言文去体会如何翻译,之后讨论“杨氏之子”的智慧表现在哪里,整篇文章很自然的记得到了知识的理解,又得到了兴趣的延伸。
2.独特朗诵,自我感知
学习的规律是循序渐进。学生毕竟是学生,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们要适时地让学生来朗读文章。老师最好把标点全部去掉,让学生在认知的前提下自己感受,慢慢去通过朗读断句,这样对于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老师以肯定的语气,把他们的断句和原文的标点进行比对,表扬学生自然天成的正确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在瞬间提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个别断句地方的错漏,则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丰富多彩的朗诵方式。
3.群文阅读,经典荟萃
一文理解易,但不能止于课本。在整个小学阶段,总共才4篇文言文。“藏木于林”,由此及彼,群文阅读,在点燃学生的文言兴趣后,让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杨氏之子》表现的是年幼智慧的主题,那么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言语》里找到相关的《徐孺子赏月》、《孔文举年十岁》、《孔文举有二子》、《覆巢之下无完卵》、《太守髡陈仲弓》等文章,把杨氏子、徐稚、孔融、孔融的二子以及元方进行类比阅读,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从单篇走向了群文,无限扩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深度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为关键的是提升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让学生对经典有了如饥似渴的欲望和对古典文化有了立体多元的理解。
4.第二课堂,活动展示
文言文毕竟只属于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小学,如何让文言文的学习得到延伸和拓展,值得思考。
当学生信心被点燃,求知欲望被挖掘,我们要趁热打铁,进一步推动文言文教学与经典诵读、古典文化的结合。开展第二课堂,《经典与礼仪》,寓教于乐,寓学于行,让文言文教学成为每周甚至每天固定的一种形式,能保证学生的时间,更能保存学生的热情与激情。
学校的文化节、经典朗诵、家长会、校运会等活动,给了我们第二课堂一个良好的展示机会。表演,让文言文教学得到了一个展示平台,更找到教学的真正归宿。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但是,小学高年级几篇有限的文言文,并不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历史先贤,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斌.小学文言文教学导读“四部曲”[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2]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