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李建祥
【摘 要】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而农村地区课堂沉默尤其明显,沉默学生中成绩较差者占主要成分。课堂规模的扩大、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和师生关系等是农村地区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课堂沉默现象:澄清师生对沉默的模糊认识;建立动静结合的师生互动新模式;改变课堂提问方式。
【关键词】农村高中;课堂沉默;成因;对策
一、农村高中课堂沉默的现状
农村高中课堂中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学生课堂反映平淡,沉默现象、不配合现象十分凸出。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为样本,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调查样本分别为高一二、高一五班;高二三班、高二六班;高三三班、高三五班。从“积极参与”、“能够参与”、“勉强参与”、“从不参与”四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特别是要调查学生课堂沉默(“勉强参与”“从不参与”)的学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课堂沉默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况:
(1)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
(2)课堂沉默程度不一。
(3)沉默学生中成绩较差者占主要成分。
二、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针对高中课堂上少数的积极者与多数的沉默者之间的行为差异,研究者认为造成沉默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在此侧重从以下方面来看:
1.课堂规模的扩大
班级人数的增多势必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扰,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水平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水平较低或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跟不上继而缺乏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使这部分学生逐渐成为了“沉默者”。
2.学生个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多数学生则向着内向型的性格发展,不爱表现自己,自尊心太强,而又缺乏自信,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教师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争抢着回答问题是很幼稚的表现,大学生应该表现得沉稳一些,因而在课堂上也保持沉默。
3.学生学习风格
这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积极者还是消极者密切相关。一些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会成为课堂上的积极者,因而相对而言产生的课堂消极沉默就少。另外一部分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参与课堂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愿意听课堂上其他人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因此不会盲目地参与课堂讨论,一般只在他们认为有必要或者是重要的学习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4.师生关系
“师不亲,道不信”,若师生关系缺少温暖感和人情味,冷漠或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怀疑都会使消极沉默出现的频率上升。
三、化解高中课堂沉默的措施
既然课堂沉默普遍存在,教师要正确解读课堂沉默,不能对大多数的沉默采取消极心理进而影响授课方式和心情,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引,将积极者的学习经验和心理传授给更多人,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积极向上。在教学组织及授课方式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构建有效课堂模式,使更多“沉默者”转变成为“积极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化解课堂沉默:
1.澄清师生对沉默的模糊认识,还沉默应有的价值
我们真正所要改变的是那种消极的沉默,没有参与、没有思考的空白,而对于积极的沉默,由于它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学生的思考,反而应该是提倡的。所以,要通过学习与交流使教师理解沉默的独特作用,使学生明白如何沉默及在沉默中他们应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沉默的积极性,摒弃它的消极性。
2.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动静结合的师生互动新模式
积极营造勤于思考的课堂氛围;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思考,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才智,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维,才能使沉默积极有效。
3.改变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也是化解课堂沉默方式之一。教师要注意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围绕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系列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思考,长久地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精心设计问题。尽量避免提问低级的问题增加高级问题,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并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其次,适当提高问题的开放程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针对高中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尽可能地使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拓展。同時,不同类型的提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以其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改善课堂沉默现象。但是,课堂沉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上进行了探讨,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并未涉及。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从多方面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4).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85).
[4]吴梅生.关于学生对课堂提问沉默的心理分析与转变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9(3):16-19.
[5]王娜娜,李德显.沉默:一种被忽视的教学机智[J].全球教育展望.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