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环境下研究生思想和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2017-08-29 21:42孙长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研究生群体

孙长轮

摘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群体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由的本质。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个体在群体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群體的影响。研究生群体不是一群自由人的组合,而是一些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心理相对成熟、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所组成的群体,具有鲜明的群体心理特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培养标准的不断提高,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加之年龄原因、感情因素等的影响,研究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探索群体环境下开展研究生心理教育问题,对于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体;研究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26-03

研究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非常关注的群体,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学历层次人才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研究生在经历了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和群体生活后,其思想和心理更加成熟,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更加明确。然而,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步增强,研究生群体在学习、情感、就业压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愈加凸显,甚至因各种心理因素出现的自杀、他杀等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使得全社会对研究生群体更加关注,也凸显了研究生群体思想和心理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群体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在群体关系中获得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群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学的角度,群体又可分为临时群体和常规群体,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生群体应属于常规群体的范畴,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准则建立起来并且属于常规进行活动的人群。研究生群体不是一群人的自由组合,而是依据一定的准则,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由一些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心理相对成熟、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所组成的群体。“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群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若不是群体形成,有些闪念和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为行动。”[1]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曾经对群体的概念有所归纳,他认为:“勒邦所主要关心的是典型的短暂群体形式,麦孤独关心稳定的群体联系,而特洛特则选择最一般化的群体形式作为他兴趣的中心。”[2]可以说,研究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群体特点和心理特征。它是一个充满理想、积极向上的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现在研究生的整体思想心理状况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在读研阶段还是能够经常保持乐观心态,善于从学习生活中寻求乐趣,对学术科研、校园生活充满热爱。在校园生活中他们能够保持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理性分析自身情况,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为防止文凭“缩水”,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的要求,在这种不断紧绷的压力之下,加之一些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时有发生,有些状况还比较突出。

1.由于研究生受过系统的本科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所以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自身定位以及人生规划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看法。在开展的调研中,发出调查问卷共计400份,收回371份,其中有86.7%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要求有明确理解,对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同时,很多研究生也表示了对学业科研的压力较大,有37.6%的研究生对于学业科研感到有压力,而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甚至超过了50%,这也与近年来不断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这是直接关系着研究生毕业、就业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2.由于研究生的学历层次较高,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在就业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尽管调查显示86.2%的研究生对于就业充满信心,认为将来毕业不成问题。但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创历史新高,加上不断增加的本科生、高职专科生的毕业数量,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突出,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并且相较于本科生就业而言,研究生群体显然对于就业的期望值更高,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这种现实性的就业压力也会使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

3.由于年龄原因、家庭期望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未知等原因,研究生因个人的情感原因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逐步凸显,往往在恋爱中所表现的理想化程度更高,并且其中还隐含着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收入压力,仅仅依靠研究生补助生活,常常让研究生感觉到杯水车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生的恋爱问题。在调查中,有15.7%的研究生对于个人的情感有过迷茫,在遇到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出现过逃避、焦虑等情绪。

4.部分研究生在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交往活动中有障碍。总体来说,研究生由于年龄、思维的成熟,其心理抗挫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实际活动中,确实有些研究生出于学术成果的自我保护、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等因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关系紧张,无法或者不能顺利地与周边人群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其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有些研究生由于情感因素等影响,对异性有排斥心理,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多疑、戒备和敌视性心理;有些研究生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任务当中,忽视了人际交往的必要,造成了其在群体活动中的交往障碍。在群体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人际间的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状态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研究生个体的心理挫折感。在面对挫折时,性别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从整体上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这主要也是由于女生的心理更为细腻,使得女生在科研、就业、情感等方面面临的压力对比男生来讲要大,在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变化,易引发不良的心理状况。

二、研究生群体对个体的行为心理的重要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都有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需要经过充分的社会化淬炼,从而将个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以获得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3]研究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之中,除了保持自身作为个体存在的基本需求外,还必然受到来自于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群体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在事物认知、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趋同性,其传染的速度和力度也远远大于研究生的其他行为心理,这也被认为是个体在群体中不自觉地受到的群体压力,这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影响非常重要。

1.促进研究生个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提高。研究生由于学习成长环境相对较为单一和稳定,学习和科研压力较大,与社会接触的程度相对不够充分,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时,认知上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有非理性因素参与其中。因此,在开展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这个方面,使其离开学校时,不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专家,更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要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体活动,如时事热点讨论、人生价值探讨等活动,不断引导其端正自身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约束,从而促进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2.促进研究生个体对群体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表明,群体心理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体在与群体成员的相互交往中,或主动或被动地会在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相互影响,并且由于共同的利益关系,会自觉地认知和维护这个群体的规范,从而使群体成员表现出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因此,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强个体与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其在群体内产生共鸣效应,使个体的科研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得到宣泄,这样的群体教育活动对于个体而言无疑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促进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面临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能否正确处理与他人间的竞争与合作,对于情感丰富,对友情、爱情、亲情均有着强烈需求的研究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研究生只掌握了某些高级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开展有益的竞争,那么也无法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招聘单位都将是否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作为重要的聘任条件。

4.促进研究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按照美国社会科学家科赛的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获得某种价值、知识和技能等的互动过程,进而获得其所属社会的文化。对多数研究生而言,除了必须完成学业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要加强调节手段,引导研究生个体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要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调节好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增强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促进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鼓励个体不断在学习中端正自身的意识形态,调整自己对外界的认知和行为,转变自身对社会活动中各种矛盾的认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

三、群体环境下研究生思想和心理教育的途径

当前研究生群体中,研究生个体突发事件也时常发生,对其所在群体也产生一定时间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精力的注意力转移,这些影响未必会对学校长期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但却不可以掉以轻心,需充分认识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与种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寸缕联系,预防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在变革过程中引发的不适应也会通过一些个别事件有所反映,进而引发成群体行为。而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群体行为也会逐步趋于缓和。因此,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认知和研究,不断探索群体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生群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应该说,高校研究生经历过严格的本科教育,其思想更加成熟、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独立性更强。同时又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内容、专业方向的不同,使得研究生群体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系比较松散,这也对研究生群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研究生管理工作体系,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研究生社团组织建设,增强研究生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充分利用有效载体,针对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专业特点等组织群体活动,丰富研究生群体的文化内涵。

2.积极开展好研究生群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中逐步形成的,代表着不同高校的文化底蕴,彰显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传承,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形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生数量在高校学生中比例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群体文化建设应充分引起重视,应该说研究生经历过系统的本科教育,其思想和行为都更加成熟、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独立性更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应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群体文化的研究,将科研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文化建设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注重将研究生文化建设与本科生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内涵丰富又形式多样,从而不断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3.积极开展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况筛查和疏导。应该说,高校现阶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普遍设立有专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构和部门,开展相应的普查、辅导、咨询等工作,但其主体服务对象还是针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心理辅导的较少。随着研究生学业要求的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在读期间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体系和机构。同时,针对研究生特点开展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分年级、分专业的普及心理教育。此外,由于研究生更加注重自身發展,研究生的心理教育也应更加注重细节,要充分做好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案,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专业人员以及导师和朋辈等力量集合起来。另外,注重研究生自身的自我管理和认知,从而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全方位、深入地开展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在群体环境中,对研究生心理状况要做到掌握有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群体中个体的存在感和群体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对个体的心理状况关注和把握,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力争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群体环境。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C].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8.

[2]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C].长春出版社,2004:99-100.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研究生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