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秀桢
【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转变。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意义,立足于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整体概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教育模式;途径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2015年,随着“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人民日报》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总结为四方面:即促进教育公平、便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而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在线教育”,将教育推上了新的高度,“互联网+”教育发展浪潮涌至高峰。在高校人才培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契合时代要求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网信办2015年公布的“民众信息获得模式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和白领群体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可见高校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互联网是学生获取多元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些信息正有力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知识、资讯、新闻、资料等信息得以有效聚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共享。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促使教育信息的传递实现多元化和高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大大增强。
(三)有利于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变为立体。一方面,通过多种信息网络平台、社交工具的“零距离”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挣脱静态课堂教学的限制,与学生无时限地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做出积极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新型网络载体的出现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使其相关工作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教育的活力。
二、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概况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陈旧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目前已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讲座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了可行方法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形成的多种教育模式,依然相对传统,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度依赖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一味要求学生尽量多地学习、记忆。事实上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整合思想政治课与各种教育资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内在思想动力,反而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保留原有的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紧紧结合互联网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的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道路。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受限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束缚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讲课时往往依赖于教材,照本宣科。可以说,教师授课内容常常禁锢于教材知识,而教材內容往往显得陈旧,跟不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发展步伐,这容易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应当包含丰富多元的信息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集中在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层面。其中,辅导员由于日常事务较多,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教师因其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知识量而获得课堂控制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快捷而多样化,而此时却有不少教师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望而却步,不敢轻易进行创新。在工作中,这些教师习惯于一定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较为片面,常常将其缺陷放大从而掩盖了它的优势。因此,对于新型媒体技术运用他们小心翼翼,有的人甚至不屑一顾,导致了教学信息与教学模式无法及时更新。这说明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依然相对滞后,今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无法突破原有的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那么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构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应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首先,要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符合。除了结合教材知识,教师应该利用网络向学生及时补充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时事资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各方面的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创新教学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开发思想政治在线教育课程
为了更好地响应李克强总理关于大力发展“在线教育”的号召,学校可以努力搭建一个“互联网+”教育平台,充分挖掘本校的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微课、慕课等在线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平台。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国内很多知名大学就已经纷纷加入了国际慕课的教育体系,并致力于共建中文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建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课”在线课堂,就备受国内外学生欢迎。基于这种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在线注册平台,观看教學视频、上交作业、完成测验、参与讨论等形式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三)创建“互联网+”沟通平台
如今,QQ、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软件凭借其便捷、及时、自主地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进行交流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频繁使用社交软件,其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达92.53%。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因势利导,通过网络环境的有效沟通,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本校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或论坛,努力吸引大批的学生“粉丝”。针对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结合该新闻事件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事件的舆论方向与合理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实现各类教育活动的宣传,如校园先进人物事迹的介绍、评选、表彰等,有利于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增加情感体验。
(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业务过硬、信息素质较高,备受学生欢迎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整合网络与教育资源,为教师团队开展一系列知识讲座或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态势与要求,促进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具备优秀的信息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敢于突破自我,打破固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主动参与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亲自体验网络学习带来的好处,有利于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发在线课程。
四、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在时代的前沿,要始终具有前瞻性和广泛性。当下,构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顺势而行的重要举措,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为此不断深入探索,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N].人民日报,2015-04-23(18).
[2]王一鸣.“互联网+”新模式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速读旬刊,2016,(7).
[3]戴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