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基因生物小常识(系列)
36.为什么说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安全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有什么好处?
答:尽管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植物中都存在,人类或动物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同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是为了慎重起见,仍按照食用安全评价标准进行了评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一是在营养学评价方面,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在主要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二是在毒理学评价方面,转基因玉米的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
三是在致敏性评价方面,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植酸酶基因来源于黑曲霉,黑曲霉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用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
植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可以作用于植酸,将其分解为肌醇和可以被动物利用的磷,并且打破其对钙、铁、锌、镁或氨基酸的束缚,转变为可被利用的状态。也就是说植酸酶可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提高动物对磷和钙、镁、锌、铁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这种特异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如小麦、玉米、大麦、稻、菜豆、绿豆、豌豆、番茄、马铃薯、萝卜、莴苣、菠菜以及百合花粉等。
第三章 转基因环境安全性37.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有哪些基本原则?答: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原则主要有:
(1)科学原则。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利用国际通行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确定其安全等级和安全监控措施。
(2)比较分析原则。即通过比较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对照作物(一般用其亲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异同,确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3)个案分析原则。就是针对不同的转基因活动,根据外源基因特性、受体植物、转基因操作方式及释放环境等因素,对具体的转基因作物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其他还包括预防原则、熟悉原则、分阶段评价原则等。
38.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生存竞争能力。在自然环境下,与非转基因对照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生存适合度与杂草化风险评估。(2)基因漂移的环境影响。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向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漂移风险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植物的功能效率评价。自然条件下对转基因植物的抗病虫草害、抗旱耐盐等目标性状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如有害生物抗性转基因植物,则需要评估对靶标生物(目的基因防治的病虫草等对象)的抗性效率。(4)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根据转基因植物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特点和作用机制,对相关非靶标有害生物(植食性生物),天敌昆虫、资源昆虫和传粉昆虫等有益生物,以及珍稀、濒危等受保护物种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5)对植物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影响。根据转基因植物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的特异性和作用机理,评价对相关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植物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地位的演化(如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相对地位的变化)的风险。(6)靶标生物的抗性风险。评估病虫草等靶标有害生物对转基因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作物新材料、新品种产生抗性,从而影响转基因作物功能效果和品种应用寿命的风险。
39.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会产生“超级害虫”吗?
答:在农业生产中,长期持续应用同一种农药,害虫往往会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使用效果下降甚至失去作用,产生该农药难以防治的害虫。实际上,可以利用更换农药、作物品种,改变栽培制度等方法有效控制害虫,不会产生所谓的“超级害虫”。
转基因抗虫作物和农药类似,理论上害虫也会产生抗性。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生产当中已经采用了多种针对性措施:一是庇护所策略,即在Bt作物周围种植一定量的非Bt作物作为敏感昆虫的庇护所,通过它们与抗性昆虫交配而延缓害虫抗性的发展;二是双基因/多基因策略,研发并推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转双价或多价基因的抗虫植物;三是严禁低剂量表达的转Bt基因植物进入市场;四是加强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抗性演变的监测。
40.种植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会产生“超级杂草”吗?
答:不会。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本身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杂草,种植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也不会使别的植物变成无法控制的杂草。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油菜,曾经在个别田块出现了对与转基因有关的3种除草剂都具有抗性的自生油菜植株,最后通过改变除草剂予以灭除。
41.种植转基因作物会导致土壤废弃吗?
答:不会。有关“湖北、广西及东北地区大量耕地种植转基因作物而报废”的传说并不属实。经湖北、广西、东北等相关部门核查,到目前为止,上述地方没有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湖北省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耕地,地力稳定,产量正常。
42.抗虫棉能抗所有棉花害虫吗?
答:不能。目前转基因抗虫棉最常用的外源基因是Bt基因。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对蝽蟓象、棉蚜、红蜘蛛等害虫则没有防治效果。
43.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好处?
答: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对生态环境有利。我国科学家针对不同棉区大面积种植抗虫棉后,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10多年的跟踪监测,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得出了几个明确的结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和红铃虫的为害。棉铃虫和红铃虫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以往棉农防治棉铃虫一年需要打药10~20次;大量用药导致农民成本提高,收益减少,人畜中毒,环境污染,天敌减少,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品种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抗虫效果,一般只需要打药2~5次,就能有效控制这两种主要害虫,不仅棉花上农药用量减少达70%以上,而且大豆、玉米、花生上棉铃虫的数量也显著减少;二是为天敌和益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农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由于减轻了农药对害虫天敌和有益昆虫的伤害,瓢虫、草蛉、蜘蛛和寄生蜂等害虫天敌和有益昆虫的数量成几倍到几百倍的增加,抗虫棉田及其周边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农田环境保护;三是发展了配套的害虫综合治理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多种害虫,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随着主要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和农药用量显著减少,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蚜虫数量减少,盲蝽蟓数量增加。围绕抗虫棉的栽培管理,及时灭除杂草和转主寄主,合理使用低毒农药,可以确保棉花丰收。
44.如何考虑转基因棉花种植后的长期生态效应?
答:与其他农业措施一样,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也会带来长期的生态效应。如抗病虫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将有效控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将诱导病虫害抗性的演化;将促使化学药剂使用量的减少,也将致使次要病虫害的暴发。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利用将减少作物除草难度,但增加除草剂的污染问题以及杂草的抗性风险。因此,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以后进行长期监控生态效应,为转基因作物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转基因作物的持续利用。
45.农民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有哪些直接经济效益?
答:我国于1997年批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14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不到5%上升到2010年的将近70%,13年累计减少农药用量80多万吨,农民纯经济效益超过1200亿元。
46.种植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好处?
答:科学研究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种植抗虫棉一样,对生态环境是有利的。
一是从生存竞争能力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和异交结实率、花粉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性状和评价指标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发现变化。
二是从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看,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对转基因水稻的试验观察,转基因水稻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及其基本规律与非转基因水稻常规品种是一致的,没有发现Bt蛋白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安全有不良影响。
三是从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看,根据室内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没有发现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稻田天敌、益虫、经济昆虫有影响,也没有发现对主要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四是从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看,我国已于1996年发布实施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建立了专门的保护体系,通过原生境保护和异地保护等方式,对包括野生稻在内的野生资源进行保护。中国是水稻起源中心和基因多样性中心之一,属内种间以及种内亚种和品种间的基因漂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转基因品种和非转基因品种的基因漂移,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影响和环境安全性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