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明
日前,一则“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游戏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家长诉至法院”的新闻引发热议。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提醒家长,孩子沉迷游戏不仅仅因为好玩那么简单,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弥补或缓解
据梅竹副主任医师介绍,孩子沉迷游戏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网络世界充满神秘新鲜,容易吸引孩子,独生子女又相对比较孤单,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孩子就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弥补在现实中缺失的东西;
其次,和同龄孩子交流需要谈资,手游的火爆不仅仅在于其休闲娱乐的游戏功能,还演变为小学生们的社交软件,甚至还有小朋友会说“不玩这个游戏就交不到朋友”,而在游戏里玩得级别越高就会受到小伙伴们的羡慕和崇拜,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游戏打得好,从另一个渠道获得价值感;
再有,通过游戏来发泄不满、愤怒、压抑等情绪,充值买好装备,在游戏中的战斗力就更强,这种所向披靡的感觉能缓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顿和负面情绪。
不要强行禁止孩子玩游戏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手机、平板电脑禁止学生玩游戏,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玩。”
梅竹副主任医师建议,可以限制游戏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好规矩,一旦规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规定好孩子只有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只能玩1小时,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
“如果时间到了,孩子撒娇甚至哭闹着要再玩5-10分钟,家长不能心软,因为这是孩子在试探家长的心理底线,今天你同意给孩子多玩10分钟,下次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想要多玩15分钟,如果孩子实在很想继续玩,家长可以明确告知提前协商好的打破规矩的处罚,如对孩子说‘你今天多玩的时间要从下一次玩游戏的时间里扣,你自己选择。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等同于学习读书的时间,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空间,不要打扰他们。”
“顺手牵羊”不代表偷
对于孩子偷拿父母钱为手机游戏充值,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要分清楚具体缘由:
幼儿期和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尚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会觉得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比如会拿其他孩子的零食、玩具等,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会有这种现象;
家长如果一直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也会拿别人东西。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家长会觉得这是垃圾食品不让吃,孩子看到小伙伴有自己想吃却吃不到的零食,就会拿来自己吃起来,或者偷拿父母的钱买来吃;
一些父母工作很忙,忽视关心孩子,有些孩子就会故意偷家里的钱引起父母注意;
也有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太强势,控制欲过强,导致孩子内心压抑,通过拿别人东西来发泄情绪故意惹怒家长,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有些小朋友想做孩子王,在同學里称老大,就会用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虚张声势;
家境好、性格温顺的孩子,会受到校园霸凌威胁,被迫偷家里的钱财。
父母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习惯,不能一味纵容包庇,但也不能反应过激,“应该教孩子明确‘我的界限,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玩,而且要记得还给小朋友,不能随便带回家。”
同时,梅竹副主任医师称,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深圳这个孩子可能不知道偷的3万元是他家里多年的积蓄,不知道3万元究竟有多少价值。建议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就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比如,家长给孩子买了200元的玩具作为礼物,就可以告诉孩子,200元可以买20包薯片。无论家境有多优渥,也不建议给小学生太多零花钱,要教育孩子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