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飨右粥旧箸弄

2017-08-28 22:35:29林一川
藏天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厨房用具一川千古

文/ 林一川

左飨右粥旧箸弄

文/ 林一川

在旧货地摊,看到久违的筷笼。筷笼也叫“箸弄”,是装箸的、弄子形的用具,通常是上宽下窄的矩形,背板上部有两个孔,用来绑绳子,好挂在厨房墙上或碗橱边上。底部有几个小孔,供滴水通风之用。如今,很少人用,除非很乡下的地方。

箸弄常见的有陶制的、瓷制的、竹木钉的和瓦泥烧的。后来有塑料的。

箸,就是筷子。箸是形声字,从竹,者声,两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用着。据说,到明代才逐渐称呼箸为筷子。福州方言到现在还是说“箸”。为什么改名换姓了呢?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吴中民间俗讳,因“箸”同“住”音,江南行舟讳言“住”(住就是慢或停下的意思),所以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据说,当年台湾海基会辜振甫和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面时,汪道涵送给辜振甫的礼物就是筷筒,有些人看不懂。严复的长孙女婿辜振甫则心领神会,回赠给汪道涵一个笔筒。大家一琢磨,恍然大悟:筷筒,不就是寓意赶快统一嘛。笔筒,自然就是表达必定统一的愿望。

民以食为天,古人讲究饮食,也注意餐具的清洁。酒杯有杯盒,碗也装盒,箸就盛放于盒或筒里。饭后洗涤干净的箸,不能乱扔乱放,要放进箸筒,不受脏污,既简便,又卫生。

箸弄,外地称之为箸笼、筷筒、筷桶、筷笼子,等等。

这几个箸弄中,我看中一个有对联的。唯恐失之交臂,稍作还价,就收了,到现在还庆幸当时的决断。

这箸弄是不同于我们当地常见的陶、瓷或竹、木的,而是砖瓦泥模烧雕的,上面有特别的文字。常见的箸弄上面的文字,大都是吉祥祝福的意思,如“一泰平安”“世界和平”“百子千孙”“千子万孙”“财丁兴旺”“长命宝贵”“自力更生”等等。而这箸弄,左边竖写“文章千古事”,右边竖写“忠孝一生心”,中间则写的是“左飨右粥”。

左联熟悉,知道是出自杜甫的《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千古事”应该是倡导立德立言立功的意思,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博取功名。右联查了一下,是出自宋朝陈岩肖的《庚溪诗话(卷上)》,说苏易简在做翰林时,有一天太宗召对赐酒,出句:“君臣千载遇。”苏易简应声对句:“忠孝一生心。”这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要求对国家忠诚,对家长孝敬。要求用心,还要求用一生来践行。这种家风传承,满满的正能量。

中间的四个字,看都明白,就是不知道哪来的。还好有网络,百度一下,原来出自韩愈的《平淮西碑》:“始时蔡人,禁不往来;今相从戏,里门夜开。始时蔡人,进战退戮;今旰而起,左飨右粥。”“左飨右粥”才回到主题。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正事。能够“左飨右粥”,就是太平盛世啊。这是餐具,不是黑板报。但是,在有心人眼里,一个厨房用具,居然也这么用心设计,如此有文化教育内涵,真是家庭教育的好载体。你看看,每天三餐都要吃饭,每次吃饭都要去取餐具,都要看到这些文字。吃完饭,洗好餐具,放进箸弄时,还要复习一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啊。

◎箸弄的侧面

◎底部和下半部分都有孔隙,便于透气滤水

箸弄,成为提升版的座右铭。

据说,农历正月初四是箸弄姑娘的诞辰。不知道来龙去脉,更不知道箸弄居然还是个女的。也许,所有厨房用具的神明,都是女的吧。

责任编辑 陆青剑

猜你喜欢
厨房用具一川千古
节能阀在厨房用具中的实际应用
科技尚品(2023年12期)2024-01-14 13:02:18
思州千古梦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9:07:00
一·秋
胡一川 南澳岛
油画艺术(2020年4期)2020-11-25 01:50:02
对弈
金山(2020年9期)2020-11-10 07:15:08
荏苒时光
Rainstorm
浅谈多功能集成水槽的开发设计
科教导刊(2014年7期)2014-05-30 02:53:05
基于单手残疾人厨房用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电脑迷(2014年19期)2014-04-29 01:52:11
一个巴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