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刘 磊
从关怀伦理学探究幼儿园亲师关系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科研处 刘 磊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们日渐意识到自身与幼儿园对于儿童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其中,这让亲师互动的机会大大提升。然而幼儿园亲师关系的发展正面临着困境,关系状态日益紧张,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本研究在阐明幼儿园亲师关系定义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幼儿园亲师关系困境,试图从诺丁斯关怀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关怀取向为核心,提出改变亲师关系困境的解决策略,实现教育过程中亲师幼三赢的局面。
关怀伦理学;亲师关系;困境
良好的亲师关系有助于幼儿的成长,更是幼儿教育成功的关键。幼儿园亲师关系是因幼儿而形成,而维系则在于家长与教师之间有双向的互动、和谐的沟通以及互相的尊重。但现代社会强调自由、自我、民主、多元,往往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必要性,亲师双方可能因个人的因素、缺乏沟通的渠道或沟通技巧不足而使亲师关系出现隔阂与紧张的现状,造成亲师沟通障碍,亲师合作困难,甚至产生严重的亲师冲突。以关怀伦理学视角分析幼儿园亲师关系面临的困境,是建立良好亲师关系的重要途径。
亲师关系指的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在直接交往、互动(或是以儿童为中介的间接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教师、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幼儿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幼儿教育不能完全等于幼儿园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教育,而应是两者相互合作的教育,任何一方对于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亲师有效沟通、良好互动,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可提升自身亲职教育的素养以及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提高其教学品质,利于推动幼儿园班级经营的开展,降低亲师冲突的发生,并增加家长与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良好的亲师关系是实现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最终为共同促进幼儿成长服务。
亲师的立场不同,社会文化所赋予的角色不同,两者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价值观与行为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幼儿教师与家长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教育内容、态度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分歧,比如老师让孩子猜测兔子爱吃什么,幼儿发挥各种想象,有的说兔子喜欢吃肯德基,有的说兔子喜欢吃饼干,有的说兔子喜欢吃蔬菜等等,老师让孩子从家带过来自己认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结果家长果断告诉幼儿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导致老师的课程无法继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可老师却不这么认为。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可在老师眼里,孩子并不是那么糟糕。因此,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出现分歧。另外,有的老师因为缺乏职业素养,对孩子实施暴力,导致虐童事件频频发生,遭到家长投诉等等。这些情况正说明了亲师之间问题的存在,以及幼儿教育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与配合,单靠一方面无法顺利完成幼儿的教育。
幼儿园亲师关系的困境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亲师教养观念冲突
作为幼儿园教师,一方面有“尊重家长的教育观和他们为子女做决定的权力”的伦理义务,另一方面也有“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并帮助他们了解幼儿教育界现有的理念”的伦理职责。针对同一幼儿,面对“促进幼儿获得最好发展”这一共同问题,由于教师和家长间存在着教育知识储备、个人修养水平、扮演社会角色、掌握幼儿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存在许多的教育观念冲突。亲师教养观念冲突指教师与家长在儿童教育的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在儿童教养观念上的认识差异而导致的行为或理念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表征明显的;抑或间接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可能是相互之间的一种排斥、不满;甚至是敌对的情绪及行为。而这些隐形的排斥、不满与敌对情绪或行为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多方面的亲师困境。
在幼儿教育的现场中,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有较高的期待、目标和强烈的情感,因此更容易表现出对自己孩子利益的偏袒。相对应的,幼儿园教师被社会大众所期待,是专业的从教者,以专业的态度保证自身角色的中立性,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亲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亲师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使亲师关系面临困境与挑战。
(二)亲师沟通障碍
亲师沟通与亲师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营造亲师关系的过程中,必须要透过沟通来进行。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现场中,幼儿园教师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有时候老师一句话没说好,家长就会有意见,因此更加容易面临着亲师沟通不当的困境。
如幼儿园的W老师,她在回忆与家长沟通的心得时就认为工作之初的几年,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被家长置疑,也曾因为亲师沟通障碍而萌生了想要转行的想法。
“我在初任教师的几年,家长会觉得我年纪轻刚毕业没多久,缺乏经验和能力,不能很快地相信你,这与家长的沟通就变成了让我很头疼的工作。而且那时候我还挺不善于交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问我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我就直接说你家 XX 生活自理方面不太强,衣服到现在还不能自己穿,是否能在家教一教。可是家长的态度确是很冷淡,觉得那是老师在幼儿园得教的事情啊……”[1]
除此之外,如果亲师沟通不良,可能会造成亲师关系的恶化。如:出现由于个别孩子的不当表述或新闻媒体的夸张报道引发信任危机,导致家长不愿倾听;亲师沟通时教师语言表达上未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造成感情关系阻隔;缺乏亲师沟通的空间与平台使得彼此教育配合度不够,引发亲师双方不满;欠缺长期有效的沟通致使双方基于观念行为差异不能换位思考;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低、忽视沟通技巧,以至于深化亲师矛盾等问题。
(一)关怀伦理学的概述
伦理学即是道德哲学,重视人类行为举止要适当以及如何规范人类行为的探讨。“关怀伦理学”则为女性主义所发展出来的伦理学,不仅可作为哲学论辩的依据,还可为当代社会提供另一种教育思考的方向。
关怀伦理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与相互关怀的伦理学。关怀伦理学源自吉利根对女性道德发展即三阶段两转换期的道德发展理论上的研究[2],强调的是妇女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紧密联系,对责任与关怀是有重要意义的。诺丁斯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哲学观点发展出关怀伦理,从伦理学层面把关怀伦理学予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她指出传统伦理学的主流过于强调知识的理性所建构出的各种道德规则,忽略了情感的价值。只重视命题的证明、道德的推理研究、原则的演绎归纳与合理的公平正义,致使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经验被淡忘而不受重视。
诺丁斯认为人存有的基础是关系,关怀关系强调情感的重要,位居人生价值中的核心地位[3]。关怀是“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4]。总而言之,建立关怀关系必须仰赖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共同努力。被关怀者提出关怀需求,关怀者依据被关怀者的需要而付出关怀,接着,被关怀者接受关怀,双方进而在此关系中有关怀的回应与回馈,如此才是有效的关怀关系。只有关怀才能满足人对爱与归属感最真实普遍的需求,踏实营造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从关怀伦理学看亲师关系问题
当家长因畏惧教师的“权威”不敢不听从教师,担心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等问题产生不信任的因素,致使亲师沟通产生障碍、发生冲突时,双方各行其是,会让幼儿无所适从,不但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还会使幼儿成为亲师关系矛盾的牺牲品。亲师若恶言相向,甚至上演武力画面,幼儿无形中即模仿亲师暴力的行为。而对幼儿园中高频率发生的事件,无论是争吵或武力,其实都无法给予幼儿良好的示范。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重视“我”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我与亲人、与朋友、与邻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并不是依照固定的道德规范来决定该做什么,而是考虑到我们身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们,以决定应该有的行为。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亲师关系的和谐,深深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家长与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合伙人,是其生活、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会得到最大化的获益。
诺丁斯认为关怀伦理学重视的是培养道德理想与关怀能力。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即是一名关怀着,在面对儿童需求时,其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理想,而此道德理想是——努力去保持和增进关怀。可以通过“身教、对话、实践与肯定”四种行为方法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5]。
(一)亲师关系应以关怀为核心价值
传统的亲师关系大部分遵循“支配——遵从”的模式,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教师拥有专业知识的权威,因其肩负着教育、管理的重任,故幼儿家长会敬畏教师,对其“唯命是从”。以关怀伦理学的观点来看,因为道德是基于情感产生,亲师若要培养幼儿的道德品格,若想要与家长、幼儿建立起关怀关系,就必须以关怀幼儿为出发点,培养孩子能有一颗关怀他人的心,促进幼儿健全人格、情绪情感的发展,进而更深刻的影响家长。
再者,若想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亲师双方应以包容的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量,共同为幼儿的成长而努力。亲师往往是以自身的观点来决定幼儿学习的内容与目标,然而如此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以幼儿为本出发去考量幼儿本身的实际需求,还可能引发亲师因角色差异而造成观念不同的争执与冲动。因此,理想的亲师关系是双向、平等的。通过对话沟通,教师能倾听家长的感受,进而能设身处地的包容与理解对方,不断地付出关怀。当幼儿与家长都能接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时,就能进一步主动的积极回应。在情感的交流中,彼此都是互相关怀的共同体,同时两者都将获得成长与自我实现,此即是诺丁斯所认为最成熟的关怀关系。
(二)让关怀、对话与肯定成为亲师道德动力来源
1.关怀
诺丁斯提出的“关怀”,可以作为教师在亲师问题上的解决方法。因为关怀可以提供道德的重要动力来源。我们之所以愿意为别人付出、对他人好,是在于我们曾经有过被关怀的美好经历,所以才会认为关怀关系是善良的,进而使得我们愿意主动去关怀别人。因此,亲师若能给予幼儿关怀,让幼儿在关怀的情境中学会关怀他人、进行道德实践、培养道德理想,必定能够促进其人格健全的发展。
从情感层面着手,以引发幼儿的道德感。亲师在教育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可适当给幼儿道德动力的支持——被关怀的美好经验,加深他们对于道德、品格的认知,以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理想、道德责任感,进而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真正多的关怀别人。所以,“关怀”可作为提供亲师道德动力来源之一。
2.对话
亲师通常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教育理念或教育行为的相悖,会由于缺少沟通或沟通的方式不恰衍生一些亲子、师幼关系不佳的负面影响。
诺丁斯所提出的“对话”,可以作为教师在亲师之间沟通问题上的解决方法。所谓的对话是一个真正相互探询、相互理解的过程。它能使得家长与教师之间有所联系,进而让亲师有机会去塑造一个互相关怀的关系网。亲师关系良好,幼儿必定能从此关系中感受到爱与信赖,比较能接受教师所说的言语,许多亲师之间的困境也将迎刃而解。所以,对话可作为提供亲师道德动力来源之二。
3.肯定
一般而言,积极正向的鼓励来引导幼儿正面的行为比消极负面的惩罚来规范幼儿所犯的错误成效显著。诺丁斯认为,当我们使用积极正向的方式鼓励、激励他人时,会产生归属感,并伴随着其自身的努力来认同自我,以期盼获得更好的成果。若经常以消极负面的惩罚来对待,会使幼儿的行为问题愈演愈烈。
诺丁斯所提及的“肯定”属于积极正向的鼓励,它能帮助幼儿积极地发展自我。所谓的肯定是对幼儿良好行为表现的确认和鼓励。教师对幼儿进行具体的“肯定”,而非笼统盲目的“肯定”,例如不要对幼儿笼统的说“你真棒”,而是告诉他“你能够自己穿脱衣服,穿戴的这么整齐,真的是很棒”。幼儿因为自己被理解,而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会促进他们在肯定的过程中表现更佳,以避免消极负面的惩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肯定”可作为提供亲师道德动力来源之三。
(三)建立关怀情境,避免亲师冲突
当今教育体制的背景下,仍旧存在重知识技能培养,忽略情绪情感培养的现状。这不但使得儿童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还会因受“成绩”的打击产生挫败感。正如诺丁斯所批判的,教育只注重人部分能力的发展,没有考量到孩子真正所需的教育目标,而应该是追求全方位发展。例如为了帮助自信心的重塑,亲师应鼓励儿童认识自我,关怀自我。当儿童具有自信之后,他会把关注的焦点从自我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并学习着去关怀他人。此时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关怀的环境,让儿童有练习“关怀”的机会,例如从饲养小动物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爱心;由合作学习中,促使孩子了解并学会如何对他人包容、接纳、欣赏而达到互相帮助;再以社区服务的体验课程,让幼儿学会直接去关怀不同年纪的人。因此,孩子慢慢的学会关怀与付出而内化成为自然的举动,逐渐亲师间也能大幅度的降低管教孩子的争执与冲突。除此以外,教师要为家长多举办亲子互动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诺丁斯认为重视关怀的情境与关系,由此稳定的关系出发,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或消除不良情绪,使情绪稳定。因此,当幼儿家长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全心全意关怀时,会更加愿意“不计前嫌”而“卸下防备”地信赖教师,也会比较重视及倾听教师的话,接受建议来改变自己。
所以,从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出发,建立关怀为核心的亲师关系是解决亲师困境的重要途径。
[1]刘磊.一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叙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Carol Gilligan.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的发展[M].译者:肖巍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7-111.
[3] 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译者:侯晶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16.
[4]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
[5]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Teaching Philosophy,19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