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武,李董林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供给侧视角下农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
张应武,李董林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目的]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构建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客观科学评价海南省农业竞争力的水平、演变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创新性的引入动态因子分析法(DFA),弥补传统的以区际比较为主的静态分析的不足,实现动态分析体系下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相结合。[结果]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供给侧视角下农业产业竞争力切实可行,实证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横向来看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说明竞争力极弱; 纵向来看,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波动变化,但发展潜力较大,横向排名和纵向变化均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结论]研究认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海南省农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技术应用,机械化推广,配套设施、特色产业体系和灾害预警处理机制完善建设等5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农业竞争力 动态因子分析法 横向比较 纵向追踪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发展。海南省作为我国热带果蔬、冬季蔬菜和育种基地,其农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何种水平、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竞争力如何提升等问题都是关乎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供给侧视角下分析上述问题是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现有研究认为农业竞争力是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层次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实证研究农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多角度多层级的指标。李豫新和李婷[1]认为农业竞争力比较应包含生产要素、技术创新、生产能力、产品国际化能力和增长获利能力等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 曹执令[2]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政策竞争力指标; 姚春玲[3]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王曙光[4]、楼文龙[5]、李邦熹和王雅鹏[6]从农村金融角度分别提出互联网金融、基础金融服务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供给侧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手段; 郭旭文[7]指出休闲农业是新常态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枝; 李世杰等[8]分析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质量也是影响农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9]报告显示,农业人才培养、网络技术融合、技术指导、新兴经营模式等因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另外,许经勇[10]、孔祥智[11]、朱长宁[12]等学者也基于各自领域研究了供给侧视角下影响农业竞争力的多种因素。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以及现代农业和大国农业发展趋势的显现,农业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多,体系将更为紧密和繁杂。
既有研究中对农业竞争力的测算采用的方法颇多,赵海燕和何忠伟[13]以蔬菜产业为例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大国农业竞争力的演变问题; 而曹执令[2]以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湖南省区域农业竞争力; 田云等[14]则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31个省市农业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 葛干忠[15]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结合赋予指标权重测度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 张金华[16]以贵州现代农业为例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其提升问题; 刘秀琴等[17]、李豫新和李婷[1]、张高亮和陈劲[18]等专家学者也纷纷基于各自样本期数据运用定性评价分析、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分析等手段实证分析了农业竞争力问题。
上述研究基本都是静态分析,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和思路在供给侧视角下开展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该研究以海南省为例,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引入动态分析方法弥补静态分析的不足之处,以期实现对供给侧视角下农业竞争力水平及其变化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并针对性提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建议。
1.1 供给侧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竞争力水平测度的基础,供给侧视角下海南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尽可能的准确科学,以保证实证结果的科学合理,当然该研究中所有指标都是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选取的代表性指标。
关键性。指所选取指标要能恰当准确地代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尊重实际,反映农业产业特征,同时与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保证指标的现实代表性和未来预测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阐述海南省农业供给侧因素。
可比性。所采用的方法和选取的指标要符合全国大多数区域实际情况,以保证方法和指标的可推广性、可重复性和代表性,选取的指标要体现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兼顾区域特色。同时为实现区际比较的公平合理,所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采用相对值。
可操作性。指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准确统计,且数据来源可靠,其内涵、性质和统计标准一致,同时要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因各省市实际情况差异而导致农业指标统计存在细微差距,故所选取指标要尽可能保证数据完整。
以上述原则为指标选取标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李豫新、李婷; 曹执令; 郑军、史建民; 潘启龙、刘合光; 等)[19],最终选取23个供给侧指标构建海南省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反映了基础水平、产业环境、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发展潜力等多个供给侧因子,其中为实现各指标的方向一致性,“农作物成灾面积比”指标转化为“农作物未成灾面积比”。具体指标及指标含义介绍如表1。
表1 供给侧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方向供给侧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X1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区域总人口正向X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区域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正向X3主要粮物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正向X4主要水产品产量主要水产品产量正向X5主要水果产量主要水果产量正向X6畜牧养殖情况大型牲畜年底数+家禽类出栏量正向X7亩均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区域耕地总面积正向X8亩均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区域耕地总面积正向X9亩均农用薄膜使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区域耕地总面积正向X10农作物未成灾面积比1-(农作物成灾面积/区域耕地总面积)正向X11国有农垦企业数量地区国有农垦企业总数正向X12铁路网密度地区铁路总里程/地区区域面积正向X13等级公路网密度地区等级公路总里程/地区区域面积正向X14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于农垦行业资产总额正向X15信息普及度互联网、通讯覆盖率正向X16劳动力日工价劳动力日均工资水平正向X17生物技术授权专利数三类技术授权中生物技术专利授权数量正向X18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机械使用产生总动力正向X19农业机械化投入情况农业机械化投入费用总额正向X20农业技术推广站个数登记在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数量正向X21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构数农业机械化推广登记管理机构正向X22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人员数农业机械化登记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数正向X23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人员数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数正向
1.2 数据说明
该研究中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因生物专利技术授权数等多个指标统计始于2011年,为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该研究主要截取2011~2014年各指标统计数据。其中西藏地区因生物技术专利授权数、国有农垦企业数量和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人员数指标数据缺失严重,该研究暂不考虑西藏地区的农业产业竞争力测度问题。
2.1 模型选择
动态因子分析法是将样本、变量和时间3种因素综合考虑以构建三维阵列,并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模型综合运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动态因子分析法目前已普遍运用于经济学各类实证研究中。动态因子分析法是在以往的横向区际间比较分析的同时增加了纵向的动态变化分析。动态因子分析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钱学凤和温艳萍[21]、黄璨等[22]、胡日东和李颖[23]等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港口、旅游业、房地产等实证分析,其解释能力和现实拟合度得到普遍认可,该研究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兼具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海南省农业竞争力测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第一步:对三维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该研究中即将2011~2014年30个省市23个指标组成的三维数据标准化处理。
第二步:根据各年份的协方差矩阵S(t)求解平均协方差矩阵ST,其综合反映了数据静态结构差异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第三步:求解步骤二中平均协方差矩阵ST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该研究中将提取涵盖23个供给侧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信息的公因子及其体现的指标体系信息量。
第四步: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原则提取供给侧农业产业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公因子并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
第五步:求解各个样本静态得分矩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
第六步:求解各个省市农业竞争力动态得分;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第七步:根据步骤六中各个年份动态得分计算出平均得分E,此处结果即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静态的分,计算公式如下:
(4)
表2 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公因子F1F2F3F4特征值7 011124 484122 484471 67304方差贡献率0 36280 23200 12860 0866累计方差贡献率0 36280 59480 72340 8100
表3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式中,Ciht是第t年各省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得分。
2.2 数据分析
按照动态因子分析法的步骤1~3进行操作,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最终选取包涵23个农业竞争力指标综合信息的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00%,基本反映了指标体系中23个指标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实证结果整理如表2。
仅根据表2结果难以详细解释各个公因子的具体含义,故该研究借助STATA统计分析软件编程实现最大方差法下的载荷矩阵旋转,最终整理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农业技术产品产出量因素在第一个公因子上有较高载荷,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36.28%,说明农业技术的应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海南省乃至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都需要农业技术的渗透和传播,同时产品产量的提高仍是农业产业竞争力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个公因子则主要解释了农业规模因素,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3.20%,远低于第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这说明在新的农业产业发展形势下农业规模仍发挥重要作用,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是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方面,但已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体现了现代农业集约型的特点。第三个公因子主要解释了农业生产投入因素,亩均农药使用量和亩均农用薄膜使用量在该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第四个公因子重点体现了外部产业环境和交通因素,说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自然灾害的预防治理体系构建、产业平台的搭建、互联网及生物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交通环境的改善将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节点之一,仍是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上述4个公因子充分反映了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量,其中虽有部分指标与公因子之间的对应归类与常识判断有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指标体系的评价及该研究的后续工作,说明一些指标与公因子之间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只是这种联系暂时观察不到。
图1 2011~2014年海南省农业竞争力动态变化情况
根据动态因子分析法第4~7步操作得到了2011~2014年各区域农业竞争力动态得分、动态综合得分,静态得分及根据动态综合得分确定的排名,其中动态综合得分即为2011~2014年各区域动态得分平均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得分数值大于零表示竞争力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等于零则表示竞争力水平与平均水平持平,小于零则表示竞争力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最终整理实证结果得到如表4所示结果。
表4 2011~2014年各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综合测度结果
省市2011201220132014平均综合得分静态因子得分综合排名山东0 3780 3860 3670 3810 3780 2161广东0 4020 3850 3530 2960 3590 2052黑龙江0 2180 2760 2950 2590 2620 1503四川0 1880 1890 2710 2540 2260 1294湖南0 1780 1770 1800 1490 1710 0985福建0 1270 1750 1750 2020 1700 0976河南0 1710 1460 1700 1480 1590 0917河北0 1560 1590 1510 1650 1580 0908辽宁0 1200 1320 1310 1530 1340 0769江苏0 1700 1450 1040 1110 1330 07610浙江0 1220 1470 1390 0820 1220 07011湖北0 0650 0540 0770 1430 0850 04812吉林0 0620 0860 0780 0850 0780 04413上海0 0290 0140 1070 1040 0630 03614新疆0 0180 029-0 009-0 0110 0070 00415内蒙古0 0020 011-0 0190 0200 0030 00216北京-0 019-0 027-0 092-0 018-0 039-0 02217江西-0 094-0 066-0 021-0 015-0 049-0 02818安徽-0 051-0 048-0 059-0 053-0 053-0 03019广西-0 058-0 060-0 048-0 057-0 056-0 03220山西-0 045-0 044-0 064-0 080-0 058-0 03321天津-0 100-0 110-0 133-0 099-0 110-0 06322陕西-0 094-0 126-0 147-0 169-0 134-0 07623甘肃-0 176-0 199-0 163-0 191-0 182-0 10424云南-0 235-0 199-0 212-0 206-0 213-0 12225重庆-0 224-0 239-0 264-0 247-0 243-0 13926海南-0 242-0 288-0 238-0 266-0 258-0 14827宁夏-0 235-0 241-0 282-0 286-0 261-0 14928贵州-0 397-0 424-0 365-0 399-0 397-0 22729青海-0 434-0 440-0 482-0 456-0 453-0 25930
为进一步纵向分析供给侧视角下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近年动态变化情况,以表4测算结果为基础,绘制2011~2014年海南省农业竞争力动态变化情况折线图,动态变化图如图1所示。
2.3 结果分析
2.3.1 横向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供给侧视角下农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6位的省市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以东部和东北部省市为主,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湖南、湖北、新疆和内蒙古等5个省(区)农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竞争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省市在农业领域历来表现不俗,这些区域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依靠其相对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科技、交通、通讯等相关基础条件的建设,在稳定发展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特色产品(如棉花)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园、观光农业、花卉产业、智能化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但是可以看出的是,传统的以产量和规模界定农业竞争力的标准在此处表现仍较为突出,这说明各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仍显乏力。
其中,海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第27位,处于下游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农业投资等关键领域起步晚、底子弱等原因均是海南省农业竞争力落后的关键因素,海南省的农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2.3.2 纵向追踪分析
由图1可知,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在2011~2014年呈现波动变化, 2011~2012年农业产业竞争力下滑, 2012~2013年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2013~2014年又出现了回落。分析2011~2014年竞争力波动变化原因可知下述内容。
(1)2010年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规划正式出台,为配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海南省农业逐步向集约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发展,热带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花卉农业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低的农业产业形式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必然伴随阵痛,农业产业在调整期内的产业竞争力短暂下滑符合预期,同时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农产品出口及热带旅游农业等发展形势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期间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011~2012年期间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因受产业发展调整及金融危机余温影响出现下滑。
(2)2012~2013年在经历短暂的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之后,海南省农业竞争力回升,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调整逐步走上正轨,加之经济形势逐步回暖。
(3)2013~2014年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出现快速下降主要是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2014年夏季的“威马逊”台风是1949年以来海南省经历的最强台风,共造成全省18个市县216个乡镇325.829万人受灾,超过全省1/3的人口受灾,其中以农业人口为主,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6.297万hm2,基础设施严重损失,损失高达119.5226亿元,是1949年以来造成海南省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台风; 2014年9月紧接“威马逊”的“海鸥”台风造成了全省18个市县219个乡镇292.271万人受灾,损失达到58.0723亿元, 10月的晚秋暴雨更是一反常态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国际旅游岛商报, 2015),因此自然灾害是2014年海南省农业竞争力下降的主因。
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将在较长时期内波动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可以预期海南省农业竞争力将得益于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等积极因素,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空间较大。
通过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引入动态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分析,对海南省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区际比较分析和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基本符合现实发展情况,能够合理的解释出现相关情况的深层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来看,海南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 现代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培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即对农业产业发展环节中明显滞后而现实发展迫切需要的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增补,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当前海南省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方面尚需较大幅度的提升,以互联网、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等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普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等都是海南省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海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抓项目。
3.2 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产业竞争力排名靠前的省市凭借其传统农业基础和雄厚的农业资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领跑,完善的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竞争过程中取胜的关键要素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加大对海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逐步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体系。
3.3 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发挥地域特色,实现地区特色化经营是海南省农业发展的另一关键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海南省农业竞争力显得微不足道,在动荡的国际市场拓展中难以争得一席之地,究其原因除了基础薄弱,产品技术水准较低等客观原因外,缺乏地域产业特色也是一个突出的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海南省应以热带农业为重心,根据各地区资源的差异性规划热带农业产业发展路径,重点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同时拓展产业价值链,构建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改变依靠模仿而发展的低效率重复性建设的传统发展思路。
3.4 灾害预警处理机制的完善升级
近年来海南省因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其中2014年尤为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灾害预警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台风、暴雨、雷暴、高温等特殊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能够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损失。同时各级灾后救助机制的完善也是有效减少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建立灾害应急培训体系,全省范围内推广极端自然灾害预防及自救工作的培训,组建应急处置小分队,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岗等权责对等体系,全面完善从预防到救助恢复的全套灾害管理系统。
[1] 李豫新,李婷.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11,(10): 121~128
[2] 曹执令. 湖南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地理, 2012, 32(02):139~142
[3] 姚春玲.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制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15): 38~40
[4] 王曙光. 农业供给侧改革打开农村金融新空间.中国农村金融, 2016,(03):36~37
[5] 楼文龙.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金融服务.中国金融, 2016,(09): 31~33
[6] 李邦熹, 王雅鹏.以政策性金融提升农业供给侧能力.宏观经济管理, 2016,(04): 54~56
[7] 郭旭文. 新常态下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9): 34~39
[8] 李世杰, 校亚楠,沈媛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增大农户在流通渠道中的影响力吗——基于海南8个市县的问卷调查.农业技术经济, 2016,(09):50~59
[9]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 张红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农人发展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16,(04): 2~11
[10]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0~25
[11]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改革, 2016,(02): 104~115
[12]朱长宁. 价值链重构、产业链整合与休闲农业发展——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经济问题, 2016,(11): 89~93
[13]赵海燕, 何忠伟.中国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及对策:以蔬菜产业为例.国际贸易问题, 2013,(07): 3~14
[14]田云, 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06): 1~6
[15]葛干忠.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6(01): 128~131
[16]张金华.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6): 178~183
[17]刘秀琴, 黄耀斌,蔡嘉森,等.中国农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34~39
[18]张高亮, 陈劲.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力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06): 76~81
[19]郑军, 史建民.基于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05): 1087~1092
[20]潘启龙, 刘合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01): 5~11
[21]钱学凤, 温艳萍.基于动态因子分析的上海港竞争力实证研究.海洋经济, 2015, 5(02): 40~46
[22]黄璨, 邓宏兵,李小帆.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实证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08): 1011~1018
[23]胡日东, 李颖.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经济地理, 2011, 31(11): 1862~1866
STUDY 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TAKING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ingwu,Li Dong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level, evolution pa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method of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DFA),which can achieve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vertical track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supply side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Hainan was at the low level,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was very weak, but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was large. It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mechanization promotion, facilities improvement,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system, and disaster warning mechanism.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horizontal comparison; longitudinal tracking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502
2016-11-14
张应武(1983—),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Email:lidonglin1103@yeah.net
*资助项目:海南省教育厅2017年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与海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Hnky2017ZD-7);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进一步扩大开放问题研究”(HNSK(ZC)15-24)
F320
A
1005-9121[2017]05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