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

2017-08-27 10:48帅培
世界家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现代性

帅培

摘 要:将中国风景园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范畴;将风景园林的东方、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中国性”范畴。提出研究风景园林学“现代性”的根本意义在于完成从传统园林到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转型;研究“中国性”的根本意义是在风景园林现代转型期如何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基。认为在充分保证“中国性”的前提下实现风景园林学的现代转型,需要完成4项工作,即固本、培元、开放、整合。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现代性;中国性

1中国风景园林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在其时间轴和空间轴中存在和发展的。时间轴是一种历时性关系,表现为中国风景园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空间轴是一种共时性关系,表现为风景园林的东方、中國和西方之间的关系。这2个坐标轴划定以后,我们会发现,“现在-中国”总是位于它们的中心,因此无论是要认知中国风景园林的历史,还是展望其未来;无论是要传承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优秀基因,还是在借鉴东、西方各国智慧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现在和未来,基本立足点仍然是“现在-中国”这一对概念。本文将中国风景园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范畴;将风景园林的东方、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中国性范畴。

2研究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其根本意义在于完成从传统园林到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转型。无疑,中国传统园林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取得过灿烂辉煌的成就。不论从思想、价值观、营造技术和艺术、形态和文化等各方面看,中国传统园林都可称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耀眼明珠。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与中国传统园林相比,现代风景园林学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总体来说,是它们对应的文明形态截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对应的文明形态是农业文明,现代中国风景园林学对应的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准确地说处于这2种文明的过渡时期。具体来看,当今中国的人口规模是农业文明顶峰期人口规模的3~4倍,产业也从小农经济为主的简单结构转化为一、二、三产复合的超级复杂结构,技术也从简单的新石器和铁器转化为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绿色生态技术等多技术并存的局面。就风景园林本身来讲,服务对象也从为少数人服务转化为公众服务,尺度从单一尺度转化为全尺度,形态从园林、庭院等简单形态转化为包括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设计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形态。因此中国的风景园林学必须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才能适应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新的时代要求,才能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在生态文明中的巨大潜力,才能满足目不暇接的实践需要,才能在一级学科平台上健康持续地发展。研究风景园林学“中国性”的根本意义是:在风景园林现代转型期如何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基,进而通过传承、创新等手段,将中国文化的血液注入当今风景园林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为什么风景园林学要研究“中国性”问题?从理论角度看,风景园林学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特征源于其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初步形成后进一步与原生的自然特征融合沉淀为这一地区的地域特征。风景园林学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特定土地品质的最大提升。而离开了保护和强化地域特征这一前提,土地品质本身的根基已经遭到破坏,更不用说提升了。从实践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对西方风景园林的生搬硬套,也带来很多消极负面的现象,例如城市景观的洋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退化,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异化等。总而言之,研究风景园林学的“中国性”不仅在理论上是重要的,同时在风景园林实践方面也是迫切需要的。

3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是一对辩证关系。“现代性”关系到风景园林学科能否持续保持活力和创造力,能否在生态文明时代成为领导性学科之一;“中国性”关系到风景园林学科能否保住、守好中国文化的根基,能否保护和强化中国的地域特征和不同民族地区的地方特征。丢掉“中国性”的风景园林学毫无前途可言。但是过分强调“中国性”也可能造成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局面。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之间的关系类似父子关系。也就是说子女身上一定流淌的是父母的血液,继承的是父母的基因,隐约可以找到父母的影子。但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他们面对的时代也已经不是父母所面对的时代,他们应该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开辟一片新的广阔天地。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和其他东、西方国家现代风景园林学之间的关系,类似同学关系,“他们”年龄相仿,面对的时代问题相近或相似,应该相互学习,个性发展,而不应该出现迷信、抄袭或盲从的现象。总而言之,极端强调现代,或者极端强调传统,都是不适当的。只有在“中国性”和“国际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在动态的“中-外”“古-今”思想碰撞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才会健康持续地发展。

4如何在充分保证“中国性”的前提下实现风景园林学的现代转型?笔者认为有4项工作需要完成,即固本、培元、开放、整合。前2项工作与“中国性”密切相关,是现代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后3项工作则是实现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固本”首先要求找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水之源”和“木之本”,也就是找到中国风景园林在思想、价值观、营造方法技术等方面最珍贵、最独具特征的精华。这些精华不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成为过时的思想和技术,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它们“现代性”极强,在现代不仅适用,而且恰到好处。例如孟兆祯先生以“借景”为中心“设计六法”。很多风景园林界的前辈和同行在“固本”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议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系统梳理这些精华,形成一份中国风景园林的“固本清单”,按照这个清单逐一落实到风景园林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方面面。“培元”是指寻找和培育风景园林学的元概念或硬核——类似数学的“数”、法学的“法”、化学的“化”或“文学”的“文”。风景园林学的元概念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高度概括性,字数尽可能少;第二,采用中国本土文字,尽量不用外来语或者翻译过来的语言文字;第三,符合风景园林学的学科特征。笔者发现的可作为候选的元概念是“境”。“开放”是指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应当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全面开放,向国际风景园林的优秀思想、科学发现、技术和方法开放,并深化与相近学科例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林学等的交流合作,在开放的基础上拓展、深化、强化风景园林学科。只有坚持“开放”式发展,风景园林学科才能足够强壮、健康和可持续,才能实现中国风景园林学在生态文明时代新的辉煌。“整合”是在前3项工作基础上的集成创新,目标是建立一级学科平台上成熟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纲领”。包容性、全面性、系统化、整体性是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笔者曾比较系统地将“境”这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元概念扩展为“境其地”研究纲领,包括道、德、理、术、用、制、象、意等8个范畴。衷心希望出现更多较为系统全面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纲领”,以供风景园林学术共同体讨论、比较、交流和发展。

结语

总之,现代性与中国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能够最大化满足人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需求,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进行现代性与中国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分析,有利于促进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提升,推动城市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晓笛.棕地再生的风景园林学探索——以“棕色土方”联结污染治理与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15,31(04):10-15.

[2]梁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2017,(17):1.

(作者身份证号码:321183198602280336)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