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才玉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张 磊,才玉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评价两种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观察组总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转复后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其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若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那么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就会随之增加,有可能使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加重,临床治疗效果表明,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有着显著的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所以本研究选择我院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男42例,女18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为(68.12±5.17)岁,已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急诊、血钾等检查,对照组应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第1次剂量为70 mg,混入2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推,时间为7 min,若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则继续静脉滴注0.5普罗帕酮,治疗剂量需≤200 mg,同时予以患者450 mg/d普罗帕酮口服进行治疗,待患者心率稳定之后再继续口服普罗帕酮300 mg/d。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5],第1次剂量为150 mg,混入20 ml葡萄糖中进行静推,时间为10 min,之后可静脉滴注0.5~2.0 ml/min胺碘酮,若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可每隔1 h增加80 mg,治疗剂量为≤450 mg,同时予以患者600 mg/d胺碘酮进行口服治疗,患者心率稳定之后再开始减低剂量。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情况、转附后30 d窦性心律维持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观察组总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情况比较 [n(%)]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转复后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转复后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转复后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比较 [n(%)]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生症是心律失常,其十分容易使患者在急性期中死亡,普罗帕酮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本研究选择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者予以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1] 鲁玉芬.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8-69,74.
[2] 康小兰.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3)∶467-468.
本文编辑:吴 卫
R542.22
B
ISSN.2095-8242.2017.35.6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