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思考

2017-08-26 10:57叶菊仙
江西教育C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长幼儿孩子

叶菊仙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家长应当注意思考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要摆正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尊重規律,讲究方法,循序渐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过度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而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这样做不光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更大程度上会挫伤幼儿的兴趣,导致孩子出现情绪消沉的结果。家长一定要以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关注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片面追求智力发展,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要尊重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不攀比不放弃,充分理解幼儿发展的这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做“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这些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认识要客观全面

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片面、单一的认识也是问题之一。许多家长片面认为家庭教育也就是协助幼儿园要做的开发智力、培养读写算的智力教育。特别是农村,许多家长把识字、写字、做算术题、学英语当作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光要幼儿园教识字、计算等小学知识,还要求幼儿教师布置一些所谓读、写、算的家庭作业。其实不然,幼儿家庭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它不光有开发智力方面,更多的是对幼儿品德、意志、兴趣、性格、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过渡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影响孩子良好的品德、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要科学合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存在的教育方法问题中最突出的一是“过分溺爱”型: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二是“过度严厉”型: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需求及人格,过于溺爱或专制,只会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或反感情绪。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缘于这种亲情,使得孩子对父母有一种依赖和崇拜模仿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孩子交谈,多鼓励孩子,学会用赏识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溺爱不专制,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又要对其提出合理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四、家庭教育的核心载体是陪伴

陪伴少也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娱乐、消遣的渠道多而忙于应酬玩乐,致使家长与孩子玩耍交流的时间少,缺乏一定的亲子游戏活动。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子女在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进行的,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法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是集体教学,孩子能学到的不多,而孩子在家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园的时间,父母与孩子时时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教育方法、内容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特别是年轻的家长,应尽量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去参观游览。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时间越多、内容越多,就越能消除代沟融洽彼此之间的感情,并寓教于乐,使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多给孩子提供玩具,多与孩子一起活动游戏,合理安排家庭生活,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在陪伴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孩子体验家长教育带来的和谐与自主。

五、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

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决定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成败。合格家长所具备的条件:一是能正确认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尊重孩子,能努力试着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凡事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并替其着想,不会是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决定孩子的需求。二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家庭教育是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一种能力,不是因为有了一个身份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这个重担要担,家长就要做好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准备。一个合格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教育子女的基本方法,以适应幼儿家庭教育的时代需求,从而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三是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合格的家长知道自己是孩子的模仿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现某种问题,合格的家长就会赶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有意识地纠正自己那些不良、不健康的行为习惯,给孩子以积极、正能量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家长幼儿孩子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