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珠宏
开展有效的教育课题研究,是实现教育幸福与教学魅力的必经之路;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是激发学生潜能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以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修炼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开展《问题驱动下提升学生理性精神的政治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提出教学对策与有效实施。
一、牢记天职,点燃理性探究的火花
相关资料显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2014年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师应思考,《思想品德》(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如何紧紧围绕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如何有机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内容,给予思考与实践,以利于找到提升学生理性精神与培育核心素养的平衡点。然而,要精准找到这一平衡点恰恰与教师的天职息息相关。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牢记自己的天职,才能把基础教育的DNA——“核心素养”培育好、传承好,并自觉地融化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用教书育人的精神去点燃学生理性探究的火花,引燃学习的热情与乐趣,培育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奠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可见,学科教学贵在持续点燃学生的兴趣,尤其点燃理性思维与学习探究的火花,把学生基于学科领域的好奇心、思维力、合作力、创造力等激发出来,并给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进行持续引导和培养。
二、尊重差异,培育合作共处的情怀
教育是做的哲学。课堂和学生,永远是律动教育最鲜活的名片。成功而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差异、培育拥有合作共处情怀的课堂。因为差异,课堂上才出现了个性化想法和表达,课堂的生命力才变得丰满起来。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有兴趣,就会喜欢课堂教学。究其根源,就是学生学得会、学得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合作共处往往与“学困生”的差异息息相关。因为“学困生”往往是制约全班整体的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他们是班级中的特殊的群体,课堂上常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捣乱教学,学习上常存有“破罐破摔”的心理,因而很多“学困生”在课堂上“学不会”而“不敢答”,一次一次地丧失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他们不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掉队。然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不是迁就学困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修炼尊重学生的素养,敢担当地去培育学生的合作情怀。在面对无数个性不同的鲜活的生命,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平台,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共处”,为学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奠基。
三、延展质疑,修炼共同发展的品质
延展,就是教师的精心设計问题,延伸拓展出丰富的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记忆、运用,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现象能力。质疑,就是教师善于捕捉教学过程的素材,提出反思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延展质疑,适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重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教师设置问题,并乐在其中寻求答案。因此,如果教师能善于延展质疑一些文本的内容,设置适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探究就会得到开发利用,共同发展的品质得到修炼,使师生从收获知识学习过程延展到人文的核心素养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