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能源是驱动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对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驱动因素进行探究。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模型,选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地1995-2013年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差异。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是促使天津市及河北省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动力;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对北京市能源消费驱动作用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对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作用不是非常显著;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对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弱。最后,文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京津冀三地在节能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 驱动因素 分解分析 京津冀三地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6-023-03
一、背景综述
一体化是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的非农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对周围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周围范围内的地域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的共享,产业经济活动关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015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包括京津冀三地进行产业转移等。然而,在三地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推进的过程当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三地之间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禀赋等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如2014年北京市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0.8:21.7:77.5,天津为1.3:50.6:48.1,河北省为12.4:52.1:35.5。而这其中以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最为显现,以能源消费强度为例,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三地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36、0.61以及1.1万吨标煤。
此外,根据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北京、天津与河北在“十三五”时期能源强度相对2015年均需下降17%,因而,京津冀区域面临着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上述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意味着能源消费的增加,然而,研究发现区域合作可促使区域内能源消费减少。
二、方法介绍
(一)模型构建
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分解分析可以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法中的LMDI分解分析法实现。在此,以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分解分析为例,阐释LMDI分解分析模型。定义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别“EB”。历年能源消费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表达为:
(二)数据来源
京津冀三地GDP与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并且GDP数据基于199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折算,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三地第一、二、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能源平衡表,实物量能源平衡表向标准量能源平衡表数据的转化系数参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能源转化标准。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的燃料组成主要包括原煤、电力、石油、热能、天然气及其它。
三、实证分析
(一)北京市能源消费分解分析
表1为对北京市1995-2013年间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分解分析结果。由表1可以发现,常住人口、经济发展是推动北京市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1995到2013年间,常住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平均带来了133.74万吨标煤、280.41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变化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变化产生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变动则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较小。1995-2013年间,北京市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抑制能源消费291.04万吨标煤,而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变化分别抑制0.3万吨标煤、0.06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
(二)天津市能源消费分解分析
表2为天津市能源消费变化驱动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由表2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常住人口变化以及能源结构是促使天津市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1995-2013年间,经济发展、常住人口变化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分别平均带来能源消费为337.15万吨标煤、95.36万吨标煤以及0.19万吨标煤。能源强度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抑制天津市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1995-2013年间,能源强度下降及产业结构调整分别抑制242.33万吨标煤、4.43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
(三)河北省能源消费分解分析
表3为1995-2013年间河北省能源消费变化驱动因素分解分析结果。由表3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促使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1995-2013年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分别增加1533.35万吨标煤、46.4万吨标煤以及97.43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河北省能源消费变化产生抑制作用。1995-2013年间,能源强度的调整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抑制758.49万吨标煤、1.19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与北京市及天津市相比,经济发展为河北省带来了更多的能源消费。1995-2013年间,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经济发展分别带来了280.41万吨标煤、337.2万吨标煤及1533.35万吨标煤的消费。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最大。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拉动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能源消费133.74万吨标煤、95.36万吨标煤及97.43万吨标煤。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市城市化水平(86.30%)高于天津市(82%)及河北省(48.11%)。能源强度变化抑制河北省能源消费效应最为明显。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能源强度下降分别抑制291万吨标煤、242.3万吨标煤及758.5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市与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模式,而河北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北京市及天津市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产业正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小。说明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能源结构工作取得的成效不是十分的明显。
(二)建议
北京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抑制常住人口数量带来的能源型消费增加。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居多,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带来了北京市能源消费增加的趋势。北京市在发展中要控制常住人口数量的增加,有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减少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能源消费。同时,应注重发挥周边中小城市的联动作用、均衡布局城市的核心功能,北京市要避免发展的“虹吸效应”,可通过布局“副都心”、完善交通网等方式疏解首都常住人口过多的现象。
河北省经济发展应走集约、节能的发展道路。河北省能源消费的主要拉动力量为经济发展,河北省经济发展多为能源驱动型。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北省应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更新技术与设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天津市与河北省要继续发挥能源强度调整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趋势。能源强度下降说明经济发展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未来天津市与河北省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更新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设备;作为全国的科技中心,北京市要在“共享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与天津市及河北省分享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天津市与河北省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
河北省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优化挖掘结构性节能的潜力。在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三地要增强整体的产业联动效应,而基础之一便是对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的发展进行清晰定位,以“大产业链”的思维布局三地产业;对于河北省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大的行业要合理推动向区域内、区域外转移;北京市与天津市要推动产业转移,河北省应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积极承接北京市与天津市的产业转移。
京津冀三地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北京市、天津市要降低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增加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兴清洁能源的使用,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北京市与天津市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河北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幅降低对煤炭、石油的使用,增加电力、天然气等消费。
参考文献:
[1] 王双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以东京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董文.江蘇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序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张彩庆,郑金成,臧鹏飞,等.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19)
[4] 赵慧卿.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1)
[5] 陈婷,孙玉环,李倩.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份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6)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0124)
(作者简介:李中原,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低碳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