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渝扬
自1925年离开家乡,杨尚昆先后赴苏联留学,参加上海工运、苏区突围、万里长征、太行抗日、转战陕北和主持中央办公厅工作,投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一直无暇回乡。可是,杨尚昆始终思念着生他养他的故土,想念勤劳智慧的乡亲,多次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
1979年9月10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杨尚昆欣闻潼南三块石电站第一台机组剪彩发电,特致电祝贺。家乡发电这一消息,对于刚从十年内乱中解脱出来的杨尚昆无疑是一个喜讯。
1985年11月,到重庆视察工作的杨尚昆和夫人李伯钊在渝州宾馆接见潼南县委书记和县长时,关切地询问家乡情况,言谈之间,无不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并透露出他不久将回乡的信息。
一
在杨闇公牺牲60周年之际,杨尚昆终于回到家乡。1987年3月30日下午,杨尚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幺弟杨白冰和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市长肖秧的陪同下,在杨闇公当年办公的“小白楼”旧址,为重庆“三三一”惨案文物资料陈列馆开展剪彩。
杨尚昆仔细地观看着每一件展览实物,当他看到杨闇公被害入殓的照片时,神情悲愤,久久伫立。
其后,当车队驶进潼南,望着沿街两旁自发聚集的群众欢迎队伍,杨尚昆不停地向车窗外挥手致意。他对前来迎接的潼南县党政军领导人说:“今天终于到了潼南,我已经三天三夜没睡好觉了。”
杨尚昆不顾旅途劳累,一下车就在县委书记的陪同下,健步登上去往县委招待所的石阶,兴致勃勃地观赏在绿荫掩映下的县城新姿,高兴地说:“现在的潼南不错嘛……”
4月1日晚8时,杨尚昆步行去潼南剧场,观看纪念杨闇公烈士殉难60周年的文艺晚会。身着中山装,外穿藏青色外套的杨尚昆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从县委招待所沿着正兴街一路走来,高兴地向候在街道两旁的父老乡亲招手问好。随着热烈的掌声,杨尚昆步入剧场,观看了潼南川剧团、县文化馆和古溪农民乐队演出的现代川剧《杨闇公》选场《两江情》、声乐套曲《热血丰碑》等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节目。家乡剧团的精彩演技、优美的川剧唱腔、精心设计的唱段,引起杨尚昆对革命引路人闇公四哥的怀念。
尽管杨尚昆留学苏联,几十年征战南北,但他那一口浓重的重庆方言一点未改。笔者有幸参加了纪念杨闇公烈士牺牲60周年那场文艺晚会,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听完《双江花生米颗颗香》的民歌后,杨尚昆对同是四川老乡的省委书记杨汝岱说:“双江花生米安逸得很。”在听完古溪农民乐队的演奏后,他又问道:“真的是农民吗?”知道这些上台演出演奏的真是农民后,杨尚昆高兴地说:“演得不错嘛!”尤其在演出结束后,杨尚昆的一番乡音对话,更是深深刻在大家心中。当身旁的同志提醒他演完了,杨尚昆说:“怎么?就没得了?不是还没演完嘛。”在上台接见演员后,他高声招呼大家说:“来来来,大家都来照个相,都来,都来。”合影后,他又操着乡音问道:“照够了没有?”演员们高兴地答道:“照够了!”杨尚昆又对陪同观看的省、市、县领导同志说:“潼南的演出硬是要得哟!”
4月2日,在杨闇公烈士陵园的揭幕典礼上,杨尚昆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在杨闇公烈士像前默哀后,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特地向他亲爱的四哥、革命的引路人杨闇公烈士像深深三鞠躬,并和廖汉生代表邓小平为杨闇公烈士墓敬献了花圈,杨尚昆再次向四哥的墓三鞠躬。他缓缓绕墓而行,深情地抚摸着邓小平题写“杨闇公烈士永垂不朽”的墓碑。
这次杨尚昆回乡,也留下“仰缅先烈,寄望后人,书赠家乡人民”的题词,他还特地在杨闇公烈士像前亲手栽下一株笔柏,以寄托他对杨闇公烈士松柏精神的崇敬之情。
在参加尖山子杨闇公烈士陵园揭幕仪式之后,杨尚昆终于站在阔别62年的双江古镇旧居门前。他乡音未改,一口一个“邮政局”地叫着说:“我和四哥杨闇公等兄弟姐妹们就是在这里度过少年时代的。”
杨尚昆的旧居坐落在双江北街,是两幢前店后院,双重四厢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左面一幢是杨尚昆父亲杨宣永(淮清)的,右面一幢是叔父杨宣蔚的。因为在清末民初,这里曾设过邮政代办所,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邮政局”。
在父老乡亲纷纷问候“尚昆好”的欢乐气氛中,杨尚昆满脸笑容,拱手抱拳向乡亲们致意:“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一进街口,杨尚昆就对杨白冰等人说:“原来这里有座栅栏门,一到晚上就要上锁关门,整个双江就像是一座没有高墙的城堡。”
一进旧居的中堂,杨尚昆对解说员说:“不用介绍,这个地方我熟悉得很。”他指着挂在中堂正中的“清白传家”匾说:“清白传家”是杨家传统,这块匾是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还有一块“四知堂”。据史载:东汉大官杨震,一生清白廉洁,曾提拔一秀才当县令,县令半夜送来黄金叫杨震收下,并说没有人知道。可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当官的要给儿孙们留下清白的名声。”这“四知”即名传天下的“杨震拒贿”之典故。
之后每次回乡,杨尚昆一走到“清白传家”匾下,都要向家人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儿挂这块匾吗?这是杨家的传家宝。中宣部编的书中都把杨家这块‘清白传家匾编进去了。”他接着对县紀委书记说:“要搞好廉政建设啊!”杨尚昆还强调说:“这里不要搞成个人崇拜,要多宣传先烈。”
在天井的左侧私塾房,杨尚昆对随行的家人说:“这里原先是客厅,1874年改作私塾。我和闇公四哥读书就在这个地方,那个私塾老师凶得很。小孩调皮就脱了裤子打屁股。”他指着天井对北方的同志说:“北方叫四合院,四川叫天井,有了天井可透气了,小院显得也更平安和谐了。”他又指着天井对面的一间厢房肯定地说:“我和我四哥就住在那边”。说完大步走进阔别多年的卧室。
这是紧靠天井边两间相连的卧室,一间稍小的卧室里摆放着闇公、尚昆两兄弟当年用过的长条桌、菜油灯和木床,见物思人,儿时与四哥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杨尚昆边看边说:“对,我和四哥就住在这里。”接着,他又走进父亲杨淮清的卧室,看着老式木床、旧式穿衣镜及摆在一角的青花瓷凳,凝视着墙上父亲母亲的遗像。
他若有所思地说:“当时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很严,除了请私塾先生在家里教書外,就连家中挂的书画都是教育子女读书和做人的内容。”杨尚昆清楚地记得,原来他家的大厅上方挂了一幅“高山流水”的山水画,左右有“风散窗户静,月圆松林深”的一副对联。书房挂有“事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留半亩地子种孙耕”及“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而父亲的大床居中还有三个贴金的大字:“退一步”。桌上堆满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中医书籍。
杨尚昆走到当年亲手栽下的橙树下,望着这株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正绽放花蕾的橙子树,高兴地说:“这是从外国引进的种子,很好吃。”可惜这次回乡,因在春季,杨尚昆未能品尝到他亲手栽种的橙子。
二
直到1993年10月,刚从国家主席职位上卸任的杨尚昆才亲口尝到了这甘甜味美的杨家鲜橙,这也是他第二次回乡。10月7日,秋阳的光线笔直地照射在潼南县双江镇踏水桥村七社犀牛湾杨家祖坟的花圈上。花圈上书:“淮清先父千古。尚昆、白冰率子女”。杨尚昆早年离家,为革命出生入死,一直没能回乡,甚至连父母去世也没能回家奔丧。所以,这次回乡,杨尚昆偕幺弟杨白冰和家人步行到犀牛湾父母坟前扫墓,寄托殷殷亲情。
86岁高龄的杨尚昆带领全家人深情地将花圈敬献给父母,然后深深地三鞠躬,并向孙女杨杨等讲解祖父祖母的经历。笔者当时在场,并有幸为杨尚昆敬献父母的花圈书写挽词,亲身经历了杨尚昆这次回乡的情景。记得他们一家在祭扫祖坟回来的路上,当杨白冰之子杨铁告诉杨尚昆,大家都希望和他老人家合影留念时,杨尚昆欣然同意。就在犀牛湾的一块空地上,杨尚昆和杨白冰高兴地与我们随行的工作人员合影,留下了珍贵的永恒瞬间。
在廖家院子,杨尚昆和乡亲们围坐一起,操着浓重的乡音亲切地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他关切地询问村民刘发坤:“今年卖粮食给你打白条没有?”“家里有没有洗衣机?”当听说刘家盖起了新房,卖猪卖粮都是现金时,他高兴极了,说:“要得!要得!”知道刘家还没有买洗衣机时,他又亲切地鼓励刘发坤说:“好好干,过几年会有的。”
在黄家沟垭口,他关切地询问90高龄的老农陈明杨说:“杀了几头猪?还吃不吃牛皮菜?”当听说现在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吃穿都不愁时,杨尚昆高兴地拉着陈明扬的手说:“祝你活到一百岁!”
在路上,他看到一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背上还背着一个,正吃力地朝家里走。杨尚昆便上前问道:“你有两个小孩?”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对乡亲们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不要抱着陈旧的封建迷信,多子多孙,拖垮了身体搞不好经济,今天的生活应该多福多寿。”
一路上,乡亲们和杨尚昆倾心交谈,他给小孩发糖果,还把小孩抱在怀里,慈爱地询问学习情况,鼓励小学生要多努力学习。
三
1997年4月1日,90岁高龄的杨尚昆第三次回到家乡。这次回乡,适值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的百年圆梦之时。杨尚昆为参加重庆市纪念“三三一”惨案70周年暨杨闇公烈士牺牲70周年、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而重返故里。
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杨尚昆欣喜不已,他激动地对前来迎接他的县领导们说:“变化真大呀!高楼这么多,跟从前大不一样,我都认不出来了!”
在绿树葱茏的杨闇公烈士陵园,杨尚昆为四哥献上写有“闇公烈士千古”的花圈,深情地绕墓一圈,向敬爱的四哥四嫂墓鞠躬默哀。
在春意盎然的双江旧居(这里已辟为老年活动中心),杨尚昆向长龙般的欢迎人群挥手致意。他来到后院的橙子树下,与乡亲们促膝谈心。每次回乡,杨尚昆都要在这里举行座谈会,他关心教育,不但亲临学校看望师生,还先后为潼南县双江中学、双江镇中心小学、闇公中学、双江镇中学题写校名。这次回乡,他专门请来了四所学校的校长坐在前排,还给校长们作揖,拜托他们搞好家乡教育事业,并与校长们合影留念。
杨尚昆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关注民生。第一次回乡时,他看到家乡的经济还很落后,心中很是不安,他对乡亲们说:“我出去62年了,什么事都没给家乡办,甚至连一本书都没有给你们,我很惭愧啊!”他转而又对县领导们说:“潼南的经济要发展必须走出去,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这次回乡,他在听完双江的老干部反映的乡情民意后,又恳切地对市长蒲海清说:“你们当市长、当领导的把工作做好点,他们(群众)的日子就要好过一点。”
在杨尚昆的关心关怀下,潼南化工厂建起来了,涪江大桥架起来了,广播电视差转台修起来了,潼南人翘首以盼的民用天然气也通了。每次回乡,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杨尚昆都非常高兴。他把对家乡的厚望和深情寄托在字里行间,为家乡变化留下“潼南奋进”“弘扬先辈革命精神,振兴烈士家乡经济”“涪江大桥”“潼南电力大厦”等墨宝。
三次回乡,杨尚昆来去匆匆,只在潼南住了短短的三夜五天。1997年4月3日上午8时,杨尚昆怀着依恋挥手和乡亲们告别,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明年,我还要回来看望大家。”然而,一年后的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与世长辞,留下家乡人民对他的无尽思念。(编辑 叶松)
作者:潼南区文化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