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学领域里的回应。对话教学提倡师生之间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进行对话,更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
关键词:对话教学 概念 特征 问题 策略
一、对话教学形成的背景
1.对话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当今的社会是和谐开放的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对话”作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词,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语言学意义。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联系在一起。具体言之,对话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的。不管是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对话成了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我们要用一种开放、友好、尊重、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人与人、国与国的不同。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而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1]通过实施对话教学,广大师生可以与时俱进,让国家的教育事业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呼应。
2.互联网时代教师作用的改变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代表人物,教师就是知识的代名词,由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角色就是接受与顺从。虽然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已经进行了“对话教学”,可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被学生所敬仰。但是这种状况自互联网时代以来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甚至有时候网上查阅的内容比老师讲述的更全面,更详细。“知识获取对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传授的依赖性正在减弱。因此,职业教师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因知识外在化而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似乎无法回避。”[2]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少呢?恰恰相反,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只不过教师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由的探索与发现知识,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3.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新课改中,倡导者提出要进行“对话”,新课程改革是在对以往课程与教学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的课堂教学被认为“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这些与新课程所提倡的观念不符,因此,要重新提出“对话”,以追求教学观念的转变,让师生在对话中得到真正的提升,以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3]
二、对话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领域中,“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教育精神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对于对话教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张华认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注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该实践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4]
金生认为:“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6]
虽然每个人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没有把对话的概念简单理解为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是把他们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注重双方的沟通,精神的承领,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注重生命的成长。
三、对话教学的特征
1.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知识的重要性大于一切,并不特别在乎人存在的价值。对话教学并不排斥知识的传递,但是已经把知识的传递处于次要位置,而把人的发展处于主要位置。注重与学生之间精神的交流与感染,努力让学生本身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对话教学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7]对话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生活。
2.对话教学是互动、合作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很少,即使有,也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对话教学主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与沟通与合作,不仅在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通过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要坚持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当中,学生才能够逐渐放松自己,与教师进行情感上的真挚的交流。“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進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8]在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师生有了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沟通,随之而来的就是多边的合作与互动,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3.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前提,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无从谈起。因为对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交谈,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共享互助、共同进步。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9]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那也就没有了上下级和尊卑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与`教师的学生两种角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对新术语:`称作教师的学生(teaeher一,tudent)和`称作学生的教师(students一teaehesr)。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他自身也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受教育,他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别人。教师和学生成为同一个过程的共同负责者,在此过程中,他们共同成长。”[10]endprint
四、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对话流于形式,造成虚假对话
虚假的对话是指那些形式上看来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模式,但是只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对话。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表面上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对话的内容仅是仅是一些浅层次的,并没有真正达到思想的交流与对撞。“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好不好?”“好。”“你们喜欢吗?”“喜欢。”诸如此类没有实质意义的对话在中小学教学中还大量存在。另外,在一些日常的教学当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学们,你们都预习了文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呢?”这时候同学纷纷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渴望与老师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但是这时候老师往往话锋一转,“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好的做了预习,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种对话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有可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到头来还是老师的一言堂。笔者认为,就算是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把每个同学感兴趣的问题都讲到,也可以采用民主交流的方式,选择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分享,和少部分同学进行课下交流,让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显示真正的意义。
2.一味追求对话中的生成,忽视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刚性目标而言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注重对目标的生成,鼓励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预设的基本的教学目标,这个是底线。如果在课堂中一味追求生成,而忽视了基本的目标,就会本末倒置,如同脱缰的野马,找不到方向。例如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启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11]但是这样的课堂真的是成功的课堂吗?这节课的基本目标是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以及辩证思维的熏陶,让学生探讨让虫子爬的方法固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无形之间已经改变了课堂的性质,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并没有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但是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况,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也不能因为一个生成点而忽视了一节课大体的目标和方向。
3.侯答时间过短,对话质量不高
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 3 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12]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教师往往没有给同学留下来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散,所以回答往往也是流于表面。侯答時间过短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教师在一节课准备了很多问题,为了保证有时间把每一个问题都问到,只好缩短每一个问题的侯答时间,其结果就是对问题重量不重质,表面看来师生之间一直在进行对话交流,但没有达到真正思想和心灵的对撞。其二、教师害怕课堂“冷场”,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或许会被误解老师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其三、教师已经提前预设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问也仅是形式的一部分,一切跟着自己的步伐走,不想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生成。那么学生候答时间的长短对老师来说就无关紧要了。
五、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
1.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了解对话教学真正内涵
现在虽然一直提倡对话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并不真正理解对话教学的内涵,而仅仅流于表面上的形式。对话其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所以教师在实行对话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和同学之间有多少问答,而要抓住时机,和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互动,敞开心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
对话教学鼓励生成更多的东西,但并不是毫无方向的生成,更不是抛弃原先教学目标的生成。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13] 所以一味追求生成,忽视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追求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在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预设有足够的重视,关注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底线,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果忽视了预设,就如建设大厦时忽视了根基,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十分不利。第二,有目标有选择的进行生成。使生成的东西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成为学习内容的升华,而不是随意的无目标的生成。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要有时间的保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但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对所学习的东西是一无所知的,那么在课堂上即便老师给学生留下来再多的思考时间,学生也不会有更多的想法,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 J].教育研究,2001,(1).
[2]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 J].教育科学,2004,(5).
[3]陈雄飞.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 J].教师之友,2005,(3).
[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5]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作者简介
高雅利,女,江苏邳州,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