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洁琳
摘 要: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建立高校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终身化追责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动态化激励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99-02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9 518亿元,比2010年增加3 889亿元,增长69%,其中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达5 930亿元,比2010年增加2 965亿元,增长100%,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在占有大量财力资源的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实现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责任追究等方面规定了高等院校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为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高校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实践中,高等院校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主体,在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乏典型案例,特别是诸多一流高校也存在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例如,教育部2014高校审计情况发现,教育部本级及其下属单位、高校共涉20项问题,涉及审计存在的问题的高校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涉及的问题表现在违规使用经费、违规招标、财务科目不规范、占用下属单位车辆、出访团数目超标、违规持股、违规出租房产获利、超额发工资等方面。例如,北京大学存在的问题包括2013—2014年,挪用专项经费953.61万元,用于支付下属学院租用校内房产使用费,其中2014年62.24万元;未经批准,将专项经费1 217.09万元用于基础学科以外院系经费支出;同时,该校还存在个别部门、人员虚列支出的问题。
高校可能出现违规的行为风险点较多,例如在公务支出、科研经费管理、国有资产处置、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环节都容易出现违规问题。实践中,通过审计发现高校在公共财政资源利用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用于非科研项目支出、项目招投标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方面:
1.科研经费用于非科研项目支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程的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科研支持力度逐年提高。例如,管理科学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平均支持力度由20万元提高到约50万元。然后科研实践中,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等科研支出的情况较为普遍,严重挤压了科研项目支出。
2.项目招投标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断增多,然而,有的高校或者缺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用的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或者执行国家相关制度不到位。
3.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在美国、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予以保障和实施。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项目超预算成为项目管理的常态,不仅存在项目财务支出超预算的情况,项目实施进度也普遍存在滞后于项目预算的情况。
二、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院校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预防高校科研人员腐败行为方面:
1.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委托人将财政资源交与高校负责使用和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作为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了财政资源等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开展高校审计工作,能够提高高校违规使用财政资源等国有资产的成本,从而对高等院校违规使用国有资产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约束,进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2.促进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科研能力是关键,通过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保证科研经费、科研设施有效应用于科研工作,对高校资金使用和资产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予以纠正,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3.预防高校科研人员腐败行为。科研人员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缺乏完备的科研经费审计和监督机制,部分科研经费支出不能与被国人所期望的科研成果产出相匹配,没有相应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使用过程监管,致使科研经费腐败有可乘之机,一旦高校科研人员出现经济腐败行为,将成为科研事业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损失。因此,高等院校開展审计工作有助于预防高校科研人员腐败行为,保障创新型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设建议
新时期高校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建立高校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终身化追责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动态化激励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
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不仅包括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更需满足学生、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因此,应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例如,在高校审计评价工作中可以建立高校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等评价主体机构,从而保证高校内部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2.建立高校項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管理机制。实践中,预算管理以及预算执行机制缺失,高校科研项目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超预算管理,特别是项目的资金的超预算是高校审计工作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建立高校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管理机制,将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分节点管理,针对项目节点进行审计评估,对审计评估不合格项目建立追责机制和终止投入机制。
3.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监督管理机制。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在各种移动媒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内部监督管理新常态,能够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时化和动态化管理,既有助于对违规行为形成威慑,也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4.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终身化追责机制。高校管理者作为国有资产的受托管理主体,应通过科研结果的价值实现等形式实现资金、设备等国有资产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等问题的责任人或责任人群体,应建立终身追责机制,不因当事人工作变动而免除,只有通过建立终身追责机制,才能从制度层面保证国有资产受托管理人自主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动态化激励机制。新时期高校开展审计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过去事项的审计发现问题,更在于对未来事项进行规范。因此,应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动态化激励机制,一方面,将审计结果的反馈和改进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并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的社会化监督制度;另一方面,将高校审计评估结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6.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目前,从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角度分析,高校审计工作通常由上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实施,这种管理机制有可能导致审计过程的“共谋”行为,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考虑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由独立于高校、政府的社会化第三方负责高校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四、结语
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建立高校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信息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终身化追责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结果动态化激励机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社会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设模式研究,将是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红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127-129.
[2] 蒋月定.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职业教育,2014,(8):258.
[3] 李昆,时现,屈耀辉.企业内部审计柔性品质构建案例研究——基于组织结构与学习机制的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1,(4):10-13.
[责任编辑 刘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