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是基础,是其他一切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应推动农村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要素,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超增长,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刺激农村市场需求侧“三驾马车”,助推经济实现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19-03
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消费需求影响并刺激供给,收入水平制约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20年翻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尽管实现了持续的增长,但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却不断扩大。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决定收入构成的内容及其比重,影响收入的增长趋势及速度,产业结构同时还决定就业岗位的需求及变化,而收入的构成内容及增长状况又影响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取向,对收入的构成又形成进一步的推动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转化而调整变化。在我国工业化早期阶段,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分工分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逐渐市民化,职业农民随之应运而生,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结构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转型、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调整,在农村居民市民化比例上升的基础上,推动農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的提升,使其财产性收入加快增长,调整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在收入倍增过程中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超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和动态分析
(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现状
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渠道取得的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构成农村居民的总收入。农村居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所发生的费用后的部分是纯收入,通常是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等剩余的、可直接用于农民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无论是总收入还是纯收入,二者都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农村的地域特点,各地在统计中存在一定差异,但农村家庭的种养殖业收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家庭成员的转移性收入成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内容(根据绝大多数居民家庭的收入来源统计)。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动态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的种养殖业收入一般只占到总收入的20%左右,该收入比重普遍偏低,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还将会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可耕地在逐渐减少;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而农产品价格却相对低迷;三是市场经济中,我国农产品已被置于国际市场环境中,价格依靠市场调节,普遍处于偏低水平。因此,依靠政府实施价格优惠政策使农民增收的余地非常有限。当前,农村可耕地平均偏少,各地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以外出务工为主,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农村居民逐渐市民化,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来源的是其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并且工资性收入比重增长的空间应该更大,扩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化的这部分农村居民收入逐渐又将不再统计入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将又会呈现递减趋势。
家庭中的经营性收入是指家庭通过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经常性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准确限制为经营性净收入比较合适)。财产性收入是在家庭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进行出让时获得的财产出让利息、出让租金或财产营运时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家庭成员的养老金、困难救济金、赔偿等,构成了转移性收入的内容。在这些收入中,彼此的来源、多少与特征并不相同,而且,这些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都相对较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之将至的不仅是有更多人投身经营性生产活动以增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会逐渐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且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机理及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的机理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需求侧,即买方,需要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能够驱动供给侧供给。供给侧就是卖方,也是服务方,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的供给。改变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等参与生产活动的关系,就是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即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 “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英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在国内消费转变的现实背景下,要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的结构性调整,使其实现最优配置,实现有效高效供给。供给侧改革需要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等方面推进。通过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需要优化劳动力配置,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来实现。“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2015)供给侧改革涉及人、土地、资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政府、企业等诸多元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适度适用进行,市场政府协调开展,力促结构性调整。供给侧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居民消费行为,提供并实现有效供给,增强企业的生产时效性,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这是我国 “供给侧改革”力争实现的。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机理
农业是其他一切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推动农村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要素,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超增长,解决农民收入的问题,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刺激农村市场需求侧“三驾马车”,助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财产性收入差距所造成的不平等远远超过劳动收入差距所造成的不平等。财产性收入是使个人财产实现保值和增值,通过个人的财产带来更高的收益。发达国家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约为40%,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不足10%(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现实情况是,财产性收入非均衡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着眼点应是以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养殖产业为支柱,创造农业口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基础收入的资本积累,创造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机会和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从而能够进一步在第二、三产业中获得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使农民整体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抓手就是盘活农村资本、土地要素,提高农村技术含量,发挥农村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优势,促使政府和企业等参与生产活动过程。在农村,农民的耕地、林地、宅基地等有效利用土地是最能体现不平等交换关系的要素,也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供给侧的土地要素改革就是盘活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参与市场交换的方式,以龙头带动,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平等入市流转的路径,促进农民以其土地增值收益。与此同时,需要完善留地安置政策,让农民既能获得土地开发利用的增值收益,又能参与经营收益分配,适当考虑合适的就业岗位创设,使得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都获得增长,避免过度开发的利益损害。
农民分工分业,供给侧改革的农村劳动力要素改革能够促进农民劳动力优势的开发利用。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务农的整体收益,达到甚至超过外出务工水平。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其中包含粮食、水产、畜牧、花果和蔬菜等不同精细分类,增强价格竞争优势,拓宽农业生产范围,从初级加工延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二是加快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样,在取得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同时,使得更多农村居民获得了工资性收入,收入结构渐进调整。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是“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农民进城、资本下乡”。供给侧改革的资本要素改革是促进资本注入农村市场,促使农村市场的经营产业结构、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和其收入结构均衡发展,转移农业人口,仍然维护农业人口与其农业资源的财产关系,但需要割裂农业人口与其农业资源的经营关系,推动其转型升级。把农村的土地以租、售、合营、入股等多种形式提供给有钱有经营能力的人开发、休闲旅游养老,以收入的健康增长为坚强后盾,实现返乡创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也能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善于消费。
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的创意创新。创新驱动是领头羊,创意农业发展战略解决农产品的培植方向,生产方式,销售品级及销售渠道,为广大农民增收打开新局面。
四、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推进农村土地要素改革
地方各级政府是服务监管者和仲裁者,主要职能是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具体执行。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产权改革在不断推进,农村家庭承包地、住房宅基地的产权逐渐独立,农村的要素市场已经被激活,但是要素配置成本也明显地上升,这就需要政府主导农村土地要素改革,界定土地产权,必须尊重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首先,依法明确农民是土地独立的产权主体,界定农民土地产权的范围。其次,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自主来经营自己的土地财产。最后,政府需要扶持与指导农民能够依法进行土地财产的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快土地流转,让农民真正享有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继承权、收益权和流转权,增加农民的财产价值,从而保证农民充分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以代耕代种、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及公司+农户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同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一定权力,如若流转土地被闲置,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进行回转,但需要向主管部门申请,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互惠共赢。
各级政府需要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创新服务,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引入多元资本进入农村市场
农村广阔市场需要资本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降低市场经营主体的各项负担和成本,引入多元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创办、生存和发展。建设以农村青山绿水、特色农林业果业等产业为依托,开展农村旅游,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以“观赏+参与”“农副产品+文化”等多种类型,体现农村的山清水秀、清馨怡人,本着“绿色健康+乡土特色+文化价值”的特点,以人为本,符合大多数居民消费的安全、绿色、健康、特色与个性的消费取向,增加提高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推进产销衔接的机制创新
农民农业的新契机和新机遇是当前日益蓬勃发展的“互聯网+”和电商运营平台。随着物联网技术、“互联网+”、农村电商等的兴起,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已悄然改变。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培植产销衔接的机制创新,强化应用,把农业的方方面面同“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引领发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
培植农产品的冷链仓储物流机制创新,在条件允许的限度内,将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品质期延长,使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得以提高,实现农民真正既增产又增收。 供销生产应注重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多数消费者对国内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使农产品蕴含较高的本土文化价值,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为目的。农产品供给者需要逐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源头抓品质,注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中间延长农产品供给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终端运用电子商务拓宽营销平台。
(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劳动力活力
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速进程中,需要规模化的资金运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较高农业生产技能的技术能手的参与。职业化农民,将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活力。我国目前从事规模经营的种养能手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尽合理。注重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的职业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和内涵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适应现代经济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自主选择在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农村居民,提高农村非农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农业劳动力活力。也就是说,通过培养教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靠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在农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激发农村劳动力活力,让农村存在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提高边际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实现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意义及影响因素[J].农村工作通讯,2013,(4).
[2] 李保奎.安徽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障碍与创新[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3] 张传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障碍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16,(10).
[4] 八部门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EB/OL].新华网,2016-05-13.
[5] 宋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探索[J].农业经济,2016,(9).
[6] 李晓鹏.谈谈供给侧改革中的十个关系[EB/OL].新浪博客,2016-04-17.
[7] 杨黎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统計分析[Z/OL].百度文库.
[8] 原和平.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影响下的消费行为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