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先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引发市区供水危机,太湖治理攻坚战由此拉开大幕。十年过去了,太湖治理成效如何仍然十分引人关注。
2016年6月以来,省委书记李强七次谈论太湖。今年6月他在无锡调研时指出,太湖治理在中国湖泊治理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太湖主要在江苏、名气很大,在前十年治理的基础上,后十年如何再接再厉非常关键。
新的形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不仅包含绿色产业和消费,还包含绿色理念、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科技、绿色制度等的全面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绿色发展最生动、最形象的描述。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多次以“两山论”来阐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方向。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两聚一高”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新动力,把“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提到了新的高度。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GDP、财政收入的高水平,更关键的是老百姓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也要处于高水平,看得见实实在在的碧水蓝天。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263”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六治”中的第一治。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要把调结构转方式落实下去,做到既争经济发展之先,又创生态环境之优。把太湖的生态优势、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出来,在太湖流域走出一条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绿色发展新路,为全国绿色发展作探索、当样板。
新的举措:科学治太取得显著成绩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太湖流域GDP的增长不能再主要靠产业总量的扩张,哪怕GDP下降,为了免于给后人留下更大的损失,这个代价必须花,这个决心必须下。否则,江苏全面小康的成果就会被颠覆。
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治理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召开多年未开过的从省委书记到村书记的五级干部大会,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太湖治理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中;第一个流域治理机构成立,组建正厅级建制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履行太湖治理“组织实施、综合监管”职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专家咨询机构成立,25位国内知名专家被省政府聘为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为太湖把脉、为治太决策提供技术咨询;第一个最严的水污染防治地方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出台,为依法治太提供了法律依据;首创“河长制”,由省长担任河长开流域治理先河,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都明确了河长;第一个中央层面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出台实施,明确总投资583亿,共11大类662个项目,江苏制定实施方案中自加压力,共安排总投资1083亿元,11大类1602个项目。
十年磨一剑。太湖治理是一个“百千万”工程,江苏省级财政投入二百多亿元,带动全流域社会资本投入一千亿元以上,实施各类项目上万个。这里用两组数据来验证。
第一组数据是综合治理取得成效。2008年以来,太湖连续九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治太目标。十年来,流域内共建设50座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达1427.5万立方米/日,其中以太湖为水源的13座水厂有11座完成深度处理;流域内14个县级以上城市有13个建成第二水源、备用水源或实现管网联通;2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22个通过了达标验收;各自来水厂出厂水质全面达标。
十年来,太湖治理完成生态清淤土方3700万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600万方的任务。打捞蓝藻1000多万吨,日处理藻浆能力达2.2万吨。从长江调水入湖87亿方,极大促进了太湖水体流动和水质改善。
十年来,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5300余家。建设污水管网2.5万公里,污水处理总能力达848万吨/日,是2007年的2.6倍。完成5200个规划发展村庄整治,农村治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3%。关停或整治畜禽养殖场6200多家、拆除网围养殖44万亩。建制镇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运转处理全覆盖。
十年来,建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1200多万平方米。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14万亩,实施池塘循环水养殖示范项目35万多亩。完成封育造林57.6万亩,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915万亩,流域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9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
第二组数据是太湖水质明显改善。2016年,太湖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4.6,较2007年改善7.7;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较2007年分别改善15.6%、84.6%和36.6%,目前稳定处于Ⅱ类、Ⅰ类和Ⅳ类;参考指标总氮较2007年改善38.0%,且连续3年保持Ⅴ类;除总磷外,其它3个指标均已达到总体方案2020年目标;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2条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3条为Ⅳ类,较2007年9条劣Ⅴ类明显改善。
十年来,太湖治理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比2007年,苏锡常地区人口增长7.49%、GDP增长166.3%,三产比重实现了“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01%。16个市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是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续写了太湖流域全面发展新的篇章。
新的考验: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
与国家治太方案2020年目标要求比,目前流域总磷、总氮等指标还有差距,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大于环境容量,“藻型生境”条件没有改变,15条主要入湖河流总氮、总磷各有8条没有达到国家治太方案控制性要求,水質恶化的隐患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太湖平均水深不足两米,属浅水型湖泊,且在200多年前就达到中营养水平,治理更难。从开发强度看,世界其他国家大型湖泊周边大多人烟稀少,而太湖周边人群集聚,企业密布。当前太湖治理正处在不进则退的“节骨眼”上,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治理成效放缓,出现了边际效应。
坚决实现“两个确保”,完成治太国家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太湖治理将投入515亿元,实施七大类585个工程项目。到2020年,实现太湖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总磷达Ⅲ类、总氮稳定达到Ⅴ类。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入湖河流及小流域综合整治,打造环湖生态保护圈。进一步开展湖泊治理规律性、科学性研究,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湖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湖、宝贝湖,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必将是更加耀眼夺目的“明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