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7年5月10日,省委、省政府在宿迁召开苏北发展座谈会。在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推动苏北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实行差异化考核,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发展、富民增收,把苏北各地的注意力和重心加快引导到新的发展路子上,更好地造福苏北广大人民群众。李强的讲话提出了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这一重大课题,并将调整优化考核办法与推动苏北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苏北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为什么要调整优化政绩考核?怎样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如何确保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取得实效?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势在必行
是助推苏北绿色发展的需要。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是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过去那种简单以GDP论英雄、偏重经济规模和GDP增长率的评价体系,客观上使得部分干部痴迷于项目投资,忽视投资效益和环境成本,甚至大搞重复建设,以不断做大的GDP数据,换得考核的高分和仕途的晋升。这种以GDP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金融风险加大,而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恶化。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有利于领导干部走出“GDP情结”,告别“GDP崇拜”,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走“天人合一”之路,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旧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以GDP为纲,政府相互竞争,盲目扩张,具有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显著特征。对环境的污染更是触目惊心,如废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80%,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不少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甚至出现了癌症村。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大而不强、胖而不实、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与旧的发展方式诀别,要求调整优化政绩考核方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防止不计成本和后果的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从而有力地促进经济转型。
是扬长避短、实现“两聚一高”的明智选择。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地区而言,苏北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不高。但苏北人均占有土地较多,植被覆盖良好,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如果走传统的老路,继续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落后产能,虽然在短期内会给当地增加一些就业和收入,却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看得不偿失,且不可持续。调整优化干部考核办法,将苏北的发展引导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上,有利于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摆脱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和发展跟随者的不利地位,从而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下,放开手脚、集中力量,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干得好的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要多管齐下
淡化GDP考核,卸掉不合理的“政绩枷锁”。长期以来,GDP一直是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第一指标”和“主要指标”,大多数干部的升迁被牢牢地绑定在僵硬的GDP数字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背着沉重的“政绩枷锁”而剑走偏锋,甚至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以致出现“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等不良现象。淡化GDP考核,要在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趋势下,调低GDP增长率,减少相关考核指标,对苏北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可以考虑取消GDP考核,以摆脱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让苏北各地和各级干部以历史的耐心、发展的定力,坚定不移沿着绿色发展的新路走下去,不为一时的GDP增长快慢而纠结。
优化GDP考核,推行绿色GDP。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衡量GDP真实含金量的绿色评估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成本、污染治理等考核力度。推行绿色GDP考核,首先要改变地方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既要统计GDP的增长,也要统计为了实现这些增长消耗了多少资源、排放了多少“三废”,对环境的污染有多大,还应将治理污染的成本从GDP中扣除。其次,干部在任前、任中和任后,都要进行严格的生态审计与评估,把政绩与绿色GDP绩效评估联系起来;再次,实行绿色GDP排名,用数据说话,形成保护生态、控制污染的倒逼机制。
增加GED等指标,实行差异化考核。省委书记李强指出,对苏北实行不同于江苏其他地区的差异化考核,重点要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发展、富民增收。考核生态环境,可考虑实施GED考核。所谓GED,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GDP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类似。通过建立GED,形成GDP与GED并重的新格局。创新苏北特色发展的考核机制,坚持“生态+特色”,鼓励发展最能体现苏北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诸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聚焦富民,加大富民增收的考核权重,诸如人均收入、工资增长、社会保障等,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更加关注民生福祉上来。
改进考核方式,增强百姓的考核话语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干部政绩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改进考核方式,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引入百姓的评价机制。原有的政绩考核体系,官方定标准、官方做评价,忽视百姓的感受和评价。这种对上不对下的考核机制,使一些干部角色扭曲,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漠视群众需求和疾苦。避免政绩考核的失真失实,关键要把评价干部的权力交给百姓,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保证百姓评价政绩的主体地位。
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务求实效
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将以GDP优先的政绩考核方式转变成以生态优先的政绩考核方式,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发展定位,清醒认识苏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正视苏北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不能把抓生态和抓发展对立起来;要大力报道苏北各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富民增收的先进典型、成功案例以增强信心。
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说得好:“选人用人不能简单地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这三个“不能”明确了考核的鮮明导向。选人用人不唯GDP,选人用人看生态环境、看特色发展、看富民增收,就会引导苏北干部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在手上,更加重视碧水、绿地和蓝天。
强化人民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一个干部表现如何,群众往往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在考核中,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权,将老百姓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重生活”到“重生态”的重大关切,转化为对领导干部政绩监督的强大动力,从而确保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落地生根。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制度保障体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公示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从而确保调整优化政绩考核办法得到不折不扣的实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