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战略机遇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苏北样板”

2017-08-24 02:45沈正平
群众 2017年8期
关键词:苏北生态发展

沈正平

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驱动苏北转型发展

多年来,苏北地区沿袭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跟随不同时期的苏南发展模式,曾先后经历了兴办乡镇工业、建设开发园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主要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不充分问题,但事实证明这条老路不可持续。新时期的蘇北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现实情况看,苏北完全有条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苏北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1月1日联合国正式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9月我国制定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12月国务院又正式印发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苏北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苏北地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今年3月,省政府成立苏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以苏北五市为整体申报创建创新示范区。可以预见,国家和江苏对苏北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苏北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生态优势。苏北是江苏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大的区域板块,土地面积5.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1.2%。这里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长达744公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境内水系密布,分布着京杭运河、通榆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以及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众多河流湖泊,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貌形态多样,平原、滩涂、湿地、低山丘陵等交错分布。全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分布于此。良好而独特的生态底色,决定了苏北在全省自然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苏北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苏北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一定基础,条件良好。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16年苏北五市全部进入全国设区市GDP排名前100名,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515元、15102元,增速高于全省、全国水平。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近年来苏北传统产业生态化步伐加快,大多数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实现循环化改造,徐、淮、连、盐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苏南、苏中,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三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初显成效。苏北电商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全省已创建的国家级电商县和省级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中,苏北均占一半左右,淘宝镇、淘宝村数分别占全省70%、50%。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较大突破。连云港、盐城两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各市均设有国家高新区,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占全省2/5,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苏北发展的重要引擎。

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探索“苏北样板”的关键建设路径

推进苏北可持续发展建设应当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遵循发展规律与符合苏北实际相结合,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探索形成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苏北样板。

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加大省级财政对苏北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支撑有力的苏北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支持苏北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苏北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扩大省级研发机构名额。支持苏北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梯队。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组织开展苏北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构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一是深化主体功能区划。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划分,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明确其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强化“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空间用途管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三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依据各市县的基础与条件差异,确定其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鲜明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统筹谋划环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地区发展,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和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加快徐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endprint

第三,以节约保护治理为重点,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是构建生态系统保护网络。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有序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保育。以海岸带、京杭运河、通榆河为“三纵”,以南线新通扬运河—泰东河、中線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黄河故道、大沙河、徐洪河)、北线新沂河(沭新河—蔷薇河)为“三横”,以洪泽湖、骆马湖和高邮湖为“三湖”,通过污染有序退出、河湖综合治理、退化湿地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功能,构筑以“三纵三横三湖”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清水北送”长期稳定。以徐州采煤塌陷地复垦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实施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洪泽湖生物栖息地恢复(营造)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构建适合苏北实际的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系统,统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水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加快实施断面水质达标和提升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污染严重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推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第四,以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步提升。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海洋装备、重型机械等重化工业发展,结合各市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苏北特色的品牌产业、企业和产品群。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制造,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实施企业专项绿色技术改造。积极有效化解落后过剩产能,促进落后产业绿色化转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实现智能化转型。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支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并进,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第三方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共性技术应用示范,重点推广服务集成协同与融合等关键技术,促进技术交叉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积极实施“生态+”农业行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生产服务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五,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引导义务教育资源向苏北倾斜,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合理调整高等学校布局,将存量资源配置优先向苏北倾斜,完善苏南苏北对接帮扶机制,改善苏北高等教育办学条件。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提升全民健康为目标,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本,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动态调整准入标准,使其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实现“应保尽保”。通过实物供应和货币化安置,推进各类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化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精准扶贫开发水平,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北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