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
由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亚洲的绿色城市化》中提出,绿色城镇化是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外的绿色城镇化研究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从城市和环境的关系探究,逐渐转变到城市绿色规划的方法研究,并不断延伸到城市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交通和绿色文化等方面。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和中国本土特色,所谓绿色城镇化,实际上是指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资源节约、低碳生态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在空间层面,绿色城镇化集中体现在绿色区域、绿色城镇和绿色建筑等不同尺度领域。
江苏绿色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绿色城镇化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标杆。它既是城镇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也是城镇与人全面发展的自然耦合,其目的就是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在绿色城镇化空间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绿色区域空间资源诉求大。江苏省现有常住人口近8000万,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包含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832个乡镇和456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密集、高度开放、城镇化水平高,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接近40%。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江苏实施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进行严格的绿色空间管制,有效建立起绿色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逐年提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还具有经济、城镇和人口密集的特点。截至2016年,江苏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全省100万以上人口规模城市超过10个,大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有着巨大的空间发展资源诉求,面临着能源短缺、空间不足和资源有限等发展瓶颈。江苏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不仅体现在绿色产业方面,在绿色交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苏北和苏南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区域空间格局,是江苏绿色城镇化发展亟需破解的首要问题。
绿色城镇创新能力待提升。进入“十三五”以来,江苏在绿色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江苏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非常高的东部省份之一,城镇体系职能明确,经济活力较强,尤其是绿色产业发展迅猛。近三年来,江苏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绿色产业体系门类齐全,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和噪声控制等方面都孵化出了国内领先的科技产品,是中国环保产业中成套率最高、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省份。
然而,江苏绿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技术偏少、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僵化等问题,制约了绿色产业在城镇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江苏在城镇化发展的后半程,绿色城镇建设遇到一系列的“拦路虎”:城镇人口迅速膨胀,像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已突破1200人/平方公里;环境治理方面,煤炭、钢铁、水泥等污染较为严重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随着江苏城镇经济发展,就业增加、人口快速流入城镇,给城镇环境保护和交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负荷,造成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需创新绿色城镇发展的理念、思路与技术,用智慧的手段缓解当前突出的“城镇病”问题。
绿色建筑技术推广需加强。早在2009年,江苏省政府就发布了《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10项有利于绿色城镇化的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一体化、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绿色施工、绿色照明和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等,提出了以绿色建筑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施工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在南京河西等发达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应用。同时,江苏还狠抓新建建筑的公共环节,率先推开了新建建筑的强制性节能,但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投资主体单一、成本过高、鼓励政策缺失、机制不完善和市场反应冷淡等问题,导致绿色建筑技术难以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势,阻碍了江苏绿色城镇化在微观空间尺度的落实。
以绿色城镇化提升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尊重自然格局,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同时强调城镇化中的节能理念,鼓励打造便捷交通体系与树立节能理念。这使得绿色城镇化成为快速提升我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绿色城镇化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呼应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多措并举推进江苏省绿色城镇化空间发展。
第一,着力探索高密度区域绿色发展新路径。对于社会经济、城镇空间、人口规模都十分密集的江苏省来说,有针对性地加强省域绿色城镇化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第一要务。应认真实施“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省域空间布局规划,加强生态红线划定、资源开采总量限定等方面的措施落实,强化绿色空间管控。同时,在江苏绿色区域空间格局的塑造过程中,积极引导城镇群集中紧凑布局,重点保护自然水域和历史文化等景观风貌,以“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省域空间格局为基础,通过政策倾斜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均等化,缩小江苏区域和城乡间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差距,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区域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提高不同尺度下的绿色城镇建设水平。面对日益凸显的“城镇病”问题,应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快速、过度膨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有机疏散”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从规模和质量两方面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文化和医疗等社会公共资源,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引导城镇外来人口在城镇体系中的梯度有序流动。同时,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镇要素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功能的宜居宜业性和产业的环保高端性,推进城镇雨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地下管网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积极推动城镇绿色交通发展,增加公共自行车网点,增设专用非机动车道,提高城乡公交网络的长度与密度,加强大城市高客運量的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提升江苏城镇绿色交通设施的建设水平。
第三,形成绿色建筑多元主体投入推广机制。绿色科技在转化为绿色实践的过程中依赖资金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体制机制上,应从组织建设、审批制度和资金管理方面创新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机制。组织建设方面,从相关部门抽调形成领导小组、专家小组等,负责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工作及评估;审批制度方面,制定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推广的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推广的管理方法;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出台绿色建筑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保障合理支出。为解决绿色建筑推广难的问题,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主体多元的投入机制。首先,建立稳定增长的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绿色建筑技术推广的专项财政基金,通过提供税收、企业产品推广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企业投资,对于主动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主体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其次,建立长效的绿色建筑市场运营机制。在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运营中引入PPP模式,整合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共享,保障后续维护和推广成本,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建设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