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讲故事”教学法在“新疆班”哲学教学中的融入

2017-08-24 23:56孙庭梅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讲故事高中教学法

孙庭梅

摘 要:提到哲学,人们往往会想到“深奥”“晦涩难懂”等词语。不知不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的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看小说,不等于读散文,它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哲理,人们对它的顿悟绝非一时半刻。对于新疆学生而言,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绝非易事。结合任教“新疆班”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巧用“讲故事”教学法激趣哲学课堂,用感性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新疆班;“讲故事”教学法

提到哲学,人们总是会想到“深奥”“晦涩难懂”等词语。然而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攀越的一座大山。对于在其他省份上高中的新疆学生而言,让他们用汉语言文字去深刻领悟哲学思想,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为了能够使哲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很多老师会引用一些名言、成语来助推教学。可是试想一下,当老师们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着成语时,台下的新疆孩子们却一片茫然、无动于衷。不是学生不愿意听课,而是他们不太了解这些成语的内涵,更别说用汉语的成语去理解哲学了。面对新疆学生这些现实的困难,教师必须要反思自己:如何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让学生感性地去理解这些理性的哲学思维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将“讲故事”教学法融入其他省份高中新疆班的哲学教学中。即在哲学教学中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讲授哲学理论观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故事的编排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知识,同时积累名言、成语知识,锻炼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一、什么时候“讲故事”

1.导入新课时,用故事吸引学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了解、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导入“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框时,笔者选择了经典故事“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为了弄清缘由,学生铆足了劲认真听课,打算一探其中之奥妙。通过说故事教学法进行导入,新疆学生既能听懂,又感兴趣。

2.讲授新知时,用故事剖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原理知识思维性强,新疆班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如果授课教师不注重教学艺术,只照本宣科,学生既听不懂,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法授课,学生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讲授“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知识时,笔者讲述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以故事的“矛”与“盾”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辩驳,逐层分析,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该知识。如此一来,教学过程既不枯燥呆板,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这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来。

3.课堂结语时,用故事升华感情

一节好课,要有始有终。如果课堂结尾独具匠心,将为整节课增色不少。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实现”一框时,老师引用了李嘉诚先生的励志故事作为结尾,瞬间将整节课的情感升华到了顶点,留给了学生回味无穷的空间——“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最关键的是,这样的结尾方式,学生完全能领悟其蕴含的深意。

二、如何“讲故事”

面对同一个故事情节,诠释的方式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迥异。因此,在设计“讲故事”环节的时候,老师要把握技巧,注意方式方法。

1.师生齐上台,互动效果佳

课堂教学虽然经历了数次的理念更新,但始终强调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于理论性极强、原理内容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则扮演“舵手”的角色,将哲学思维融入故事情境中,帮助学生去感悟;对于难度不大的哲学知识,则放手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哲学观点。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有生机的课堂。鉴于新疆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可以课前布置一些能够说明哲学观点的名言、成语,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名言、成语背后蕴含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讲述给同学们听。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成语、名言和哲学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多媒体,故事形象化

多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它具有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让故事通过多媒体“讲出来”,将生动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产生最直观的冲击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例如,在讲解“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学生观看了儿童故事“吹气球”。生动的故事画面清晰地展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过程。随着气球一点点变大,当“嘭”的一声响,气球爆炸的刹那,学生也明白了什么是量变和质变。伴随着轻快的歌声,学生既舒缓了疲劳的情绪,也于无形中掌握了哲学原理。

3.巧用修辞手法,理论素材成故事

虽然很多的哲学知识可以借助故事来分析、讲解,但并非所有的哲学考点都能找到恰当的素材来诠释。那么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词、专业术语,我们该如何进行故事叙述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将语文教学中的拟人手法搬到哲学知识的讲解中来,把物当成人来看待,让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主人公。在讲授“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时,笔者将唯物主义拟人化,编成一段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小时候想法很单纯,觉得自己就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渐渐的他长大了,眼界开阔了,觉得自己应该更高级,应该是原子;后来当它思想逐渐成熟后,它开始客观地审视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辩证的理解。在这个故事中,老师把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看作一个人成长的三阶段,每一个阶段特点与一种形态相对应,新疆学生既耳目一新,又容易理解和区分。

三、讲什么样的故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故事素材: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感人肺腑的民间温情,也有痛心疾首的历史悲剧等等。老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就需要有所筛选,有所侧重。要选择与哲学理论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哲学寓言,将其穿插在知识点讲解中。这个过程相当于为每一个哲学观点搭配一个背景故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让哲学课堂充满文化的

气息。

1.选择生活化的故事,让哲学贴近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要想避免论点的枯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故事来讲述,最便于新疆学生理解,产生共鸣。在讲解“意识的反作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个生活化故事情境:张同学和李同学正在讨论如何快速拧开水杯的盖子。张同学认为应该顺时针拧,结果拧了半天也没拧开瓶盖,而李同学认为逆时针拧,很快拧开了盖子。老师由此引导学生感知:在不同的意识指导下,我们完成事情的效果不同。这个例子贴近实际,属于生活常识,学生一听就懂。甚至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就动起手来“拧瓶盖”,为活跃课堂气氛增色不少。

2.善于使用寓言典故,为思辨创造空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的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人生智慧,给人以思想启迪。鉴于新疆班学生对汉语的了解程度较低,授课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合理运用那些充满哲学思想的小故事来诠释知识点。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师带来了故事“郑人买履”,同学们在嘲笑郑人的同时,体会到了做事情不能只信奉教条,不顾实际,而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师在叙述故事时,将其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抽象的哲学知识变得立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

哲学的本义是热爱智慧,追求真理,充满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自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以其独特的智慧以及对人类社会深刻的见解,留给后人们一系列的哲学思考。正所谓小故事中蕴含大智慧,希望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新疆班的学生走进哲学,让感性的认识碰撞出理性的火花。用“讲故事”來对话先哲,用“讲故事”来解读知识。

参考文献:

[1]胡晓琼.故事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分析[J].读天下,2017(5).

[2]崔继强.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哲学课教学[J].教育界,2014(1):78.

[3]许光伟.让政治课堂有趣起来[J].学苑教育,2014(18).

[4]俞吾金.论中国哲学中知性思维的欠缺与重建[J].中国哲学,2012(9).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讲故事高中教学法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