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题中探寻古诗词鉴赏的应试策略

2017-08-24 18:12刘芳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刘芳

摘 要:帮助学生把握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规律,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掌握答题方法与步骤,才能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应试

水平。

关键词:五个必看;掌握技巧;研究题干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每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都较低,这道题是学生完成语文试卷的“拦路虎”,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备考的重难点。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Ⅰ卷,笔者试图比较201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从而较准确地了解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尽可能指导考生掌握科学的应试策略。

一、近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中古诗词鉴赏题特点

由此可见,近年来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题有以下特点:

(1)体裁上主要是唐诗和宋词。

(2)题型稳定,连续5年都是两道主观题,2012年分值是8分,2013年之后都是11分,古诗词赋分提高。

(3)考查内容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为主,考查的综合程度较高,经常将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等多种要素交织在一起考查。

(4)注释较多,为了解决古诗词鉴赏难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命题者提供注释帮助考生解读诗词,特别是2016年有4条注释。

二、古诗词鉴赏的应试策略

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笔者结合201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读不懂:五个必看,读懂诗歌

(1)看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从标题便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边塞送别之情,标题还能直接表达诗歌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标题明白如话地告知考生这是诗人遥望汉江而写的风景诗。

(2)看作者。“知人论世”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就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诗人的“人与世”,才能準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看关键词。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抓住情感关键词,无疑对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看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所以尾句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照应前文,以景结情等。

当然,机械套用以上方法也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多读多背多品才是领悟诗歌的关键所在。但是学生养成这种分步骤阅读的习惯,还是有利于较短的时间内诗歌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说不清:掌握技巧,准确运用

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观点,其中表达技巧的考查又是重中之重,而很多考生对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感到很棘手,表达技巧既多且杂,有些技巧之间的区别细微,导致考生在回答的时候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到什么就往试卷上堆什么,那么得分很显然不能保证。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些考生在回答“写作用意”时把比喻、夸张、用典、间接抒情都写上去了,这是不可能得分的。“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做铺垫,或烘托、渲染都可以。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个题目跟2016年的题目很相似,也是考查诗歌的表达

技巧。

表达技巧是研究诗歌怎样写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诗歌鉴赏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分类整理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如把表达技巧分为:章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种技巧设置几个例句让学生熟识理解,那么在考试遇到类似诗句的时候学生才会举一反三。

3.答不全:研究题干,规范作答

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高三学生基本能读懂古诗词,但是高考场上得分依旧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不明回答方向,看到了题目却未理解题旨;二是不明答题要点,看到了显性要求却未理解隐性提示;三是不分答题要点,答案文字繁多条理不清。

例题:(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这个题总共有两问,每问3分,第一问答案应该包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方面,“画面描述”2分,“概括景象”1分,很多考生或只是概括,或只是描述,有的考生描述还不全面,所以就算读懂了诗歌写出来的答案也不能得满分;第二问答案应该包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用意揭示”2分,“具体解说”1分,“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或烘托、渲染氛围等都是2分,有些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文字,但是不会运用术语,所以也得不到分,“具体解说”也要紧扣下面的诗句分析,一些考生可能犯了架空分析的毛病,堆砌一些词语而没有答到要点上。

在基本读懂诗歌之后,将题干问题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反复研读,推敲琢磨,答题一定要根据题干指向和要求做出具体而准确的解答。

我们只有帮助学生把握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规律,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掌握答题方法与步骤,才能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相元.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与应试策略[J].教研天地,2013.

[2]段小清.从高考题中探寻古诗词备考复习研学案的编订模式[J].新课程,2015.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