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飞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文主线晦暗不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扰。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构建了四种不同的课堂主线。通过历史事件的典型特征、历史素材的细节描绘、思维逻辑的有序叩问、典型人物的行动轨迹形成、突出、强化和演绎逻辑链,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课堂主线。
关键词:课堂主线;逻辑链;历史
应然的状态是,专题体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明确;但实然的状态是,素养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因无主线,乃至主题晦暗。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就课堂主线的构建谈一点浅见。
一、以历史事件的典型特征为牵引形成逻辑链
为反映某一重大历史主题事件的发生、演进过程,揭示意旨,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往往是:从单元主题转向课主题,在由一课牵引出重大历史事件,组成历史逻辑链,如下图:
教学的关键是,把诸多事件或单一事件的诸多接点按一定逻辑重组,抽取出一条主线,让教学主旨更清晰,核心更鲜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有三个子目:“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笔者对课文主题与三个子目的关系进行分析,抓住课文标题中的“新”和“崛起”两个关键词,利用子目中的三个典型事件的典型特征牵引出这一段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五四风雷”——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并且不断成熟,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核心的崛起。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群众基础的崛起。
概言之,领导阶级、领导核心和群众基础的“新”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历史素材的细节描绘为牵引突出逻辑链
以历史事件的典型特征为牵引形成的逻辑链搭建了历史的“骨架”,历史素材的细节描绘为牵引能够撑起这些“骨架”,形成完整的历史构建,比如歌曲和插画的恰当运用。
歌曲和插图因为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歌词或者图画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抓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三个子目,笔者对可利用的历史素材进行了如下的整理:
“五四风雷”——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唱到:“‘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周令钊1959年油画《五四运动》上描绘的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集会游行活动都突出了五四运动“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充分契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中唱到:“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地红。”何红舟和黄发祥2009年作的油画描绘了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的场景。这幅油画取名为《启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启航”,最终,经过28年的风雨兼程,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的歌词中提到:“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赵建成的国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采用了合影的方式来处理画面,画面中囊括了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国、共双方的所有代表。“联合起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保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以历史素材的细节描绘为牵引突出逻辑链,可以让学生“感知历史”,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三、以思维逻辑的有序叩问为牵引强化逻辑链
精心的问题设计,“串”起所有的历史知识,以这种思维逻辑的有序叩问为牵引强化逻辑链。笔者在参加南京市教研活动中,曾经听过一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一轮复习课。执教者精心设计,用一个个“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四风雷”——她利用视频和材料,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特点以及留下的精神财富等,新阶级意味着新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她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比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同盟会的不同点,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这个新型政党的认识和了解,新的政党带来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她通过与同学们共同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影响以及经验教训等,让同学们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新的合作促进了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这样的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用不同的问题设计出一条主线,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思考,在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主动”抓住主线。
四、以典型人物的行动轨迹演绎逻辑链
以典型的历史人物为主线,通过他们的人生行动轨迹演绎出逻辑链,引导学生直观感性地“触摸”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文中,笔者选取了毛泽东主席为主线人物,用他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经历以及认识对教学进行合理补充,增加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这条主线:
“五四运动”——支援学生运动,积蓄革命力量。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积极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支援北京学生。在此之后,他积极投身到在中國更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并且组织了青年团组织。就像他说的:“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参与建党工作,选择俄国道路。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发言,他分析指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是毛泽东在建党当年的坚定信念。7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并且担任记录。同年11月,毛泽东在《劳工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又再一次提出了“劳工神圣”“全世界都是劳动者”的这样一些口号。从这一年的思想历程来看,毛泽东坚定地选择了俄国道路,并且基本确立了依托工农革命的思想,这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积极投身革命,反思革命前途。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毛泽东以中央局秘书身分,起草并与陈独秀联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1925年,毛泽东回到湖南,在家乡发动农民运动,探索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
这条教学主线的设计,以毛泽东前期的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为主要内容,既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伟人,也能很好地与课本上的知识契合,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深度思考历史,并且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笔者很认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情,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主线。执教者用这条主线作为课堂灵魂,“串”起书本知识,帮助学生架构课堂结构,创设高效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倪德刚.“中国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毛泽东在1921年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03-28.
[2]林忠志.精心设计教学主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文教资料,2016(7).
[3]李剑云.高中历史以人物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