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安
摘 要:在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语文作为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给学生增加自主学习时间、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重要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可谓是教师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只有愿意自主去吸收知识、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教学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写生的自学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地在课后学习语文,这样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人才。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如今,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观念依旧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上。这就难免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压缩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时间,只是一味地讲解考试涉及的考点,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只需要掌握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即可,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语文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内里涉及知识点较多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文章内所涉及的作者的情感、写文时的立意等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愿意思考才能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能讲解更多的知识,赶上课程进度,因而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情感等,学生无需思考只需死记硬背,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成功的学习也不是强制就能产生好的效果的,而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不会觉得学习语文是累赘、是负担,而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自主学习。想要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就需要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注意课堂留白,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现在很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位置,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先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筛选,只在课堂上讲解重点的文章或段落,且为了赶课程进度,给期末预留复习时间,还会在课堂上压缩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一知半解下填充式地进行学习,十分不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课堂留白,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十分钟的时间内通篇阅读文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作者的立意、文章的中心等,之后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引到正确的思路上,再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领会,最后做总结,这样学生自己领会的知识点更利于记忆,同时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转变教学方式,自主探索
探索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想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保证教学任务能完成的情况下适当地给学生添加一些自主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课后利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程时设置一些悬念,如:鲁迅在桌上刻早字是否人人都可为?为什么可以和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
3.丰富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时下流行的元素来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自主、积极地主动学习语文。
例如,教师在讲《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媒体元素,为学生播放一段罗布泊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先从直观的视觉上认识罗布泊,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培养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性格、行为等各方面成长、养成的时期,也是学生好奇心旺盛的时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语文的学习相较于其他学科略显枯燥,加之很多学生认为语文简单,难免会产生轻视之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没有学习的兴趣就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更具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任发礼.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下旬刊),2012,10(3):13-14.
编辑 温雪莲